医疗废弃物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不让废弃口罩成“二次污染源”
“医疗废弃物处理”,这个平素仅限于专业人士的话题,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
“医疗废弃物处理”,这个平素仅限于专业人士的话题,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大众所关注。疫情面前,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经受着巨大考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尤其是涉及疫情的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2月11日,在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回应“居民小区废弃口罩如何处理”时说,对于老百姓没有接触到病人的口罩,就当作一般的生活垃圾处理就行了,“如果照顾病人,口罩应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
2月13日,江西分宜县工业园区内新余麦瑞森医用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无菌车间,员工在抓紧进行最后调试检测,投产医用口罩。 黄传庚摄(中经视觉)
医废处置能力面临“大考”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支援的移动式医废应急焚烧炉,今天中午1点运到孝感,经过安装调试,今天下午5点一次试烧成功!”2月8日,组装调试技术负责人、天津市环科院马建立博士的手机接到这条振奋人心的信息。
这款拥有10项专利的应急焚烧炉,从接到援助请求到设计、组装、调试,再到装车运输……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6天。
“随着疫情暴发,医废呈井喷式增长,处置设备已经24小时超负荷运转。”中国节能孝感市中环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表示,医废处理量以往是每天七八吨,现已增至10吨至12吨。这家公司承担着孝感、潜江两地600多家医疗机构产生的感染性、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疫情更为严重的武汉,医疗废物处置正在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1月27日,武汉医废收集转运运力趋紧,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在省内征集医疗废物运输车辆,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中油环保襄阳公司启动预案。1月29日,第一批5台医疗废物运输车和12名专业医废处置工作人员自带防护装备和物资,协助武汉开展医疗废物应急收集和转运。
此后,武汉的医废处理能力也逐渐饱和,不得不将医废运往周边城市的环保企业进行处置。2月1日下午,中油环保襄阳公司举行了誓师大会,该公司开始接收武汉医疗废物并处置。
湖北省除在襄阳市调配具备资质的运输车和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同时改造升级了一批厂房和设施作为应急处置单位。此外,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筹建处理设施,形成24吨/日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在其他定点医院筹建处理设施,形成10.9吨/天自处置能力。启动后备应急处置能力达22吨/天,初步形成新增56.9吨/天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月11日,已落实23台移动式处置设备,共56吨/天处置能力驰援武汉、孝感、黄冈等地。还有10台共24吨/天处置能力的移动式处置设备即将发往武汉。此外,已落实63辆医疗废物运输车购买计划,全部支援湖北省,重点支援武汉、孝感、黄冈等城市。目前已经交付运输车38辆,剩余25辆将于2月17日前交付使用。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湖北省具备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已经较疫情发生前翻了一番,由180吨/天提高到373.3吨/天;武汉市由50吨/天提高到100.5吨/天。武汉市等重点城市医疗废物运输能力不足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
医废处置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疫情暴发后,生态环境部门反应迅速,1月21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一周后,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技术指南(试行)》,为各地打好医废处置硬仗提供了“作战手册”。
生态环境部2月13日通报,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尤其是涉疫医疗废物,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
“要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仲田说。
河南每日定时调度18个省辖市疫情发展情况,以及辖区内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后为疫情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辅助疫情防控决策。
疫情之下,湖南益阳市实行医疗废物分流管理和处置,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类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分开收集、分开存放、单独转移、优先处置。
“目前,益阳市医废转运做到当日收集,当日专车转运。为应对紧急情况,益阳市还预订了2套应急医废焚烧炉,可以满足全市医疗废物包括此次疫情医废的处置需求。”益阳市医废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1月20日至2月5日,陕西省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1131.92吨,其中各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所有疫情医疗废物做到当日收集、当日转运、当日处置,共计59.45吨。
四川省成都市专线处置、专人负责、专项台账、专人交接、专人驻场5个环节严密监控。1月22日至2月6日,共接收医院产生的日常医疗废物744吨,收集涉疫医疗废物8.6吨,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17年前应对“非典”时火烧眉毛般的窘迫,新冠肺炎疫情的医废处置从容很多。2003年以来,国家投入建设医废处理设施,医废管理规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医废产生量为81.7万吨,处置量为81.6万吨。截至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除个别城市之外,基本每个地级市(州、盟)都至少有一个医疗废物处置机构。
不让废弃口罩成“二次污染源”
疫情防控期间,口罩使用量不断攀升,能否安全处置废弃口罩,成为关系抗疫大局的一个焦点。面对海量废弃口罩,业内人士呼吁做好垃圾分类,把有限的医疗废物处理能力用在疫情防控的刀刃上。
即使作为一般生活垃圾处理的废弃口罩也被认为可能带来病毒二次传播的风险。此外,人们担忧废弃口罩可能被不法分子回收贩卖,给群众生命健康带来危害。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地方已经出台废弃口罩处理办法。重庆、山东、辽宁等地有关部门下发了规范收集处置废弃口罩工作的通知;一些相关企业也制定了规范,如中国节能下属成都公司制定发布了《废弃口罩运输车掉入垃圾仓的事故预案》、南京江南生活垃圾焚烧厂制定实施了《废弃口罩应急接收处置方案》等,内容涉及社区收集存储、机构收运处理、社会宣教引导等多个方面,为开展处置提供了依据。
更有一些地方设置了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截至2月9日,南昌各城区在主次干道、小街巷、社区共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13820个。收集到的废弃口罩将进行统一收集、专车运输、定点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在重庆主城区,基本实现了居民小区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设置全覆盖。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目前还没有将废弃口罩纳入管理。
环境专家建议分区域、分类规范废弃口罩投放:医疗机构废弃口罩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作为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普通人日常使用过的口罩,丢入“其他垃圾”桶,严禁回收与分拣。对于存在发热、咳嗽、咳痰、打喷嚏症状的人,或接触过此类人群的人,可将废弃口罩装入密封袋或保鲜袋后,丢入“其他垃圾”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