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0

突出严谨、科学、精准、有效——北京维持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机制

  在9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在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采取更加从严从实的措施,目前的一级响应机制没有调整。科学研判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更加突出严谨、科学、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严谨。北京作为首都,其承载的特殊功能和影响,在疫情防控中需要采取更加从严从实的措施。这既包括目前的一级响应机制没有调整,也包括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同时包括在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针对境外疫情暴发式上升态势,所采取的入境人员全部集中隔离观察、全面做核酸检测的“双全”严格措施。   二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科学。陈蓓认为,面对新冠病毒这一新的病株,其病毒来源、特性以及传播规律,都需要更科学地把握和研究。为此,北京加大了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和监测,同时核酸筛查检测的覆盖面还在进一步扩大,通过科学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精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减少人员交叉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因此,北京在防控工作中采取限流、时序、秩序“三位一体”的措施,通过精准的限流、预约和有效的机制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不必要的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采取的进出京人员居家隔离14天措施,不单纯是落实医学观察隔离的措施,也是减少非必要流动的措施,对于稳固当前首都疫情防控成果非常重要。”陈蓓说。   四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有效。陈蓓表示,疫情防控没有例外、没有侥幸、没有旁观者。要通过更加严实的措施、畅通的渠道、完善的机制,全面推动和保障复工复产。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意味着大家心中防控的‘弦’不能松,在疫情防控中已经形成的好习惯必须坚持,各类防控措施必须遵守。只有大家持续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战‘疫’决胜之日才能早日到来。”陈蓓说。

社区防控“继续咬紧这口劲儿”

  4月8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标志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虽然“解封”了,但小区管理不能放松,按照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武汉各方仍要慎终如始,建立常态化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等工作。   “我们将延续之前的防控强度,但方法上会更灵活一些。”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街全力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樊莉介绍,全力北社区作为一个职工社区,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人口流动较以往大了很多,给社区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为此,全力北社区想了不少办法。为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社区内设置了红外线测温仪,居民在查验二维码、健康证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测温,节省“过关”时间。社区内唯一的进出口也被分为了“进口”和“出口”分隔人流,以应对每天社区的上下班出行高峰,防止人员聚集。另外,社区加强了对物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补充力量,以应对下沉干部、志愿者返岗上班可能导致的人手不足问题。   青山区青山镇街船厂社区党总支书记卿畅介绍,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后,为让防疫措施更加精准有效,船厂社区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封控工作方面,船厂社区作为开放型的老旧社区,封控压力依然很大。目前社区由封控三条大路转化为封控每条小路,由2个卡口增加到6个卡口,24小时人员值守进行询问排查。保供工作方面,社区内部分门店已经开放,给保供减少了压力。社区网格服务对象由原来的所有居民转换为精准帮扶独居老人、低保户等。网格排查方面,由于目前无症状感染者仍有出现,社区网格员重点加强对独居老人、残疾人及外地返汉居民等的排查和防疫知识宣传。   “武汉‘解封’不等于‘解防’,在疫情防控中,我们还是要像之前一样,继续守好小区大门、楼栋家门、居民‘心门’这三道门。”洪山区省电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慧说。   省电社区是一个单位型社区,这里的2778户7553名居民,都是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职工或家属。社区包括5个小区,分为8个网格进行管理,其中岳家嘴小区更是创造了疫情发生以来“零感染”的纪录。   “尽管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我们依然要重视防控。现在每户居民每天可以派一人外出两小时,自行采购生活物资。进出大门时,都需要出示健康‘绿码’、测量体温。”廖慧表示,社区团购服务还会持续开展,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特别是对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社区会继续派专人确保满足其购物、购药等需求。   “解封”后,船厂社区居民张纯明感慨终于可以去理发店理发了,心情不再压抑了,扫码测体温进超市买菜也方便了,感觉各行各业都在有序恢复。   76岁的岳家嘴小区居民柯有荣,也是省电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每次消杀工作他都全程参与,确保不留死角。“虽然城市‘解封’了,但是小区还是应该管控严一些。”柯有荣希望,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能在家多待一段时间,尽量不要出门,“一方面是减轻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健康着想。”   沈志兵是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的安全主管,平时就住在全力北社区。“我们感受到社区在防控工作方面的一些转变,为我们上下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对于“解封”,沈志兵说:“心里长舒了一口气,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外部‘解封’并不代表内部‘解封’。”   “解封通道并不等于解除防疫,打开城门更不等于打开家门。”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前沿堡垒和第一关口。尽管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的变化,但仍然需要社区咬紧防控的最后一口劲儿,严防疫情反弹,不取得最后的胜利,决不轻易放松。

借市场之手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作为新时代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总体看,我国商品市场发育较为充分,市场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国要素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诸如市场决定要素资源配置的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阻碍了市场及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成为当前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   正因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众所周知,要素配置扭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无效产能,催生了一批“僵尸企业”,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破除无效供给的角度来看,要加快化解过剩和无效产能,特别是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就要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尽快释放错配的资源,继而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   合理高效的要素资源配置,客观上也有利于促进新动能培育。比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技术要素市场,在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发现创新价值、激励创新主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新纳入生产要素范围的数据,其本身不仅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也与其他要素一起融入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要素市场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由于不同生产要素属性不同,改革进展差异很大。   因此,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扩大要素市场配置的范围,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协调处理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才能真正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扩大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培育好市场交易平台,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健全制度规则、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等举措,有效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需要指出的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难点,不在于要素本身,而在于要素配置主体的改革。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打破行政性垄断、防范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同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平等获取要素,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良好改革环境。

“无接触配送”应兼顾便捷与安全

  最近,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不少居民小区目前仍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快递、外卖等入内。为了实现“无接触配送”,有的小区在门口设置了取货架,快递员只需将物品放置在货架上,居民即可自行取走。然而,有媒体日前调查发现,这些便民货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生鲜商品由于长时间无人认领,异味难闻,有的小区快递包裹出现被盗现象,包裹被“冒领”等问题也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疫情防控重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社区防控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前战“疫”尚未取得完全胜利,疫情远没有过去,实施居民小区封闭管理有一定必要性。在小区门口设置取货架,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既减少了居民在外逗留取件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快递员投递效率,避免了马路边随意“摆摊”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这种尝试是一种多赢之举。   即便如此,“无接触配送”问题也不能回避。在多数小区,“无接触快递架”一般是临时设施,有的就是一张桌子或是一个防雨棚,大多“无人值守”,甚至位于监控盲区,人们取走快递包裹并不会有人来询问、核实,这也导致丢件、拿错件等问题时有发生。快递公司往往以消费者已经认可“无接触配送”为理由,拒绝承担责任,即便受理,也很难确定快递被冒领的时间、领取人身份等。   如今,快递与外卖支撑起了人们的“宅生活”,解决好末端配送这件小事,同样也是民生大事。条件成熟的小区,物业管理方应“因时而变”,在符合防控要求前提下,尽快为快递员进入小区配送打开方便之门,至少应允许快递员把快递送到小区内的智能快件柜。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取消了禁令,快递员凭“城市生活绿色通道”标识、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并登记后,便可进入小区投递快件。这说明,只要快递员做好自身防护,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入小区从事末端投递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在条件还不成熟、依然需要严格管控的小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也应主动向前一步。物业管理人员不妨将便民工作做得再实再细一些,对“无接触快递架”加强日常值守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总结疫情应对中的一些好做法,强化社区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比如,有的小区设立了社区防疫合作站,通过开辟居民生活、防疫用品供应专属区域,免费存放快递、专人管理方式,为服务居民生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尝试真正让“无接触配送”兼顾了便捷与安全,值得借鉴推广。

稳外贸举措更加精准有效

  当前,超过八成的外贸企业正遭遇着供应链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冲击。从之前扩大出口信保、优惠信贷税费等直接方式,到最新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办线上广交会等间接举措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综合发力,有望从多个维度稳住外贸基本盘,努力将疫情给外贸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广交会网上举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是3月份以来中央层面第四次对外资外贸工作作出部署。   如此高频地研判外贸形势并推出相关政策举措,这在我国外贸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一方面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外贸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外贸形势较为严峻。   有市场机构调查显示,当前超过八成外贸企业正遭遇着供应链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冲击。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到来,几乎让外贸业之前的大多数经验做法难以奏效,外部市场不稳定,让中国外贸企业陷入了不确定性漩涡中。   不过,从市场摔打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外贸企业,先天就具备超强的韧性和灵活性。近两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努力从创新营销、提升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自救,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对于境外疫情变化趋势尚无确切判断,真正留给广大外贸企业应对与自救的时间已经不多,迫切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帮助其化解堵点、痛点,渡过眼前这一难关。   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间窗口。正因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过推广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有效做法,更好发挥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克难前行。   与跨境电商逆势上涨不同,占我国外贸份额1/4的加工贸易,正面临着一系列亟需纾解的困难。对此,相关部门明确了统筹内外贸发展的思路,提出今年底前加工贸易转内销暂免征收缓税利息、缩小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种类、扩大关税缴纳试点至所有综合保税区等举措,助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市场、轻装前行。   此前备受关注的“广交会无限期延期”也有了明确说法:第127届广交会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作为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到会采购商最多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此次“搬到”线上可谓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也是广交会不断转型发展、打造“永不落幕广交会”的一次尝试。可以预见,这个全新线上平台的推出,将为广大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畅通国际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全力推动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是稳住当前外贸基本盘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订单履约率下降等情况,中央明确要求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推动改善货物接驳等条件,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支持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   从之前扩大出口信保、优惠信贷税费等直接方式,到最新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办线上广交会等间接举措的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综合发力,有望从多个维度稳住外贸基本盘,努力将疫情给外贸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疫情不改我国外贸长期向好发展趋势,但疫情给全球经贸发展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对此,我们要立足长远、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因疫情暴露出来的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脆弱等问题,持续优化提升外贸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化危为机,谋求更大发展。

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

  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要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   近一段时间,随着国际产油大国在石油产量问题上摇摆不定,全球油价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起大落。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态势大变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下,国际油市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9-2020)》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0572万吨,增长9.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达43%。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一半,不利于低碳清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占比虽然低于煤炭,但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二是进口通道集中度高,且所经地区地缘政治风险较大,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三是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应做大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四大油气上产基地,巩固增储上产良好态势,坚决防止滑坡。应加快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多措并举增加储备能力,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为主、重点地区内陆集约化规模化LNG储罐为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系统。同时,在油气体制改革上,应推动完善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配合制定相关准入条件,积极推动制定勘察区块竞争出让、退出办法,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重点配合做好管网资产有序交接,推动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平稳运营,健全管道业务利益共享机制。   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先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稳定供应的主渠道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摒弃过度开采等落后开采方式,改变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利用方式,实施洗选、流通、终端消费全过程管理,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推进煤炭全产业链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   第三,要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弃风”“弃光”“弃水”等限制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互联,扩大消纳范围;另一方面,要探索新能源基地就地利用方式,并在用电密集、用电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此外,还应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应当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

医疗物资产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 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  □ 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方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等。   □ 截至目前,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近2.9万台,向国外供应各类呼吸机近1.8万台。   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物资生产保障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   曹学军介绍,国家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对药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从药品来看,监测范围从最早的15种药品扩大到了目前的34种药品和78种中药饮片,目前监测产品的产能恢复率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介绍,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需要。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一些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介绍,根据工信部对驻外使领馆电报的梳理统计,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方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国务院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我们将配合外交部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相关工作。   “目前,中国企业加班加点,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但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黄利斌说,例如,呼吸机生产受到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制约,防护服保供受到中外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差异的制约。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外疫情蔓延加速的时刻,我们愿意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陈克龙介绍,截至目前,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近2.9万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台;向国外供应各类呼吸机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4000多台。目前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与国际上各采购方进行商务洽谈。   “我们呼吁各界对中国呼吸机的产能要有清醒的认识。”陈克龙说,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情况下,我国有创呼吸机的周产能约2200台,产能不足全球五分之一,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不现实。因此,疫情背景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我国粮食供应能应对各种考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粮食出口国限制大米和小麦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   面对国内一些对粮食短缺的担忧,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中国有信心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牢牢端稳“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农业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是我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重要“资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我国粮食16年连续丰收,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国家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保持了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宏观经济行稳致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主粮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库存充足是粮食市场“稳压器”。我国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和企业周转库存。其中,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宜存率达到98%以上。地方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主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销量。   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性粮食库存高企。另外,多元市场主体还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   从目前来看,我国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稻谷供给充裕,预计2019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供求平衡有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2019年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稻谷和小麦不仅没有短缺,还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   “疫情导致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王辽卫说。   适度进口,以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适度进口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还要进口超过1亿吨的粮食。“这是因为我国粮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有效供给不足。虽然稻谷和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但是优质小麦和大米供给不足,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军说。   从品种看,我国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很少,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因此,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口粮供应影响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也在出口粮食,2019年我国大米出口多于进口20多万吨,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饲料粮和大豆为主。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也是主要饲料粮之一。2019年我国进口玉米479.3万吨,同比增长36%;与此同时,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均有所下降。大豆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其中大豆进口量占农产品总进口量超过70%,是我国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主要原料。饲料粮和大豆是一些粮食生产大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目前还没有成为这些国家限制出口的农产品。   粮油市场供应充足运行稳定   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王辽卫说。   全球性粮食危机频繁发生,不断考验着各个国家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重重考验,经历过国际市场几次“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特别是在面对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中国粮食市场依然保持稳定。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再次成功化解了交通物流不畅环境下粮食供应的问题,确保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据了解,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会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国内米面油供应有充分保障。

山东兖矿集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近日,记者在山东兖矿鲁南化工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现场看到,工人正紧张忙碌着。   “2月22日复工以来,我们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现场4个施工单位,人员分布保持距离。”兖矿集团鲁南化工副总经理、己内酰胺项目总负责人李志远说。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1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年产48万吨硫铵、年产27万吨环己酮等5套装置。   除己内酰胺项目外,鲁南化工年产4万吨高端改性聚甲醛项目也于2月17日复工建设,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收尾阶段。   疫情发生以来,兖矿集团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山东省内8对矿井率先复工,有效保障了特殊时期电煤供应和各项应急保障任务的完成。同时,兖矿集团年初确立的9大项55小项重点工作任务也在全力全速推进。   2月12日,兖矿化工公司“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项目”复工建设,其他兖矿集团本部10多个项目均已陆续复工。   “我们正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项目建设,有信心完成今年的各项改革发展目标,原定的利润经营目标保持不变。”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说。

辽宁百强外贸企业全部开工

  支持外贸外资企业防疫情、稳增长19条政策出台后,辽宁省助推1.3万多家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占外贸企业总数的93%,百强外贸企业全部开工。   辽宁省商务厅先后会同该省财政厅和中信保辽宁公司,全面梳理近期国家出台的涵盖社保医保、财税、金融和海关等方面的25项政策,逐条研究提炼,形成全省商务政策包,积极开展宣讲,确保企业用足用好政策。   协调产业链共同复工,助力有订单、有市场企业满负荷生产。辽宁协调本钢、大连淡水河谷、沈阳东软等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尽快复工,确保重点外贸企业扩大出口。以大连恒力石化和盘锦北燃为代表的重点石化企业,原油进口量稳步增长。今年前2个月,辽宁省进口原油总价超250亿元,增长87.8%,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恢复稳定运营后,目前已开通中欧班列43列3500多集装箱,同比增长1.5倍。   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防疫物资。辽宁积极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跨境电商作用,拓宽进口渠道,为省内企业搭建了购置口罩和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的有效平台。   支持企业解决用工短缺和物流不畅等问题。辽宁各部门及时汇总各地企业用工需求,向全省发布用工信息。为全省运送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开具460多个通行证,会同中信保辽宁公司为5家外贸企业解决进口预付款保单业务。协调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助企业快速办理一次性防护服生产许可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加快了外贸企业的复工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