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0

国际航空运输业陷入“烧钱”困境 预测二季度净亏损将达390亿美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2日讯 (记者徐惠喜)据国际航协最新分析报告预测,今年二季度,全球航空公司现金流支出将高达610亿美元,二季度净亏损为390亿美元。   基于疫情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分析,如果目前执行的严格旅行限制持续3个月,全球航空运输业在第二季度的需求跌幅将达71%。按照这一假设,今年全年的空运需求将下降38%,全年客运收入暴跌2520亿美元。   分析指出,航空业二季度巨亏,主要源于收入和支出变化。其中,收入预计下降68%,略低于此前71%的降幅预期,这主要得益于航空货运业务仍在继续运营,一些航空公司开辟“客转货”业务,努力弥补损失。在支出方面,预计二季度航空运力下降65%,可变成本将随之急剧下降70%,航空燃油价格暴跌,各公司采取的燃油套期保值将使收益减少31%;固定成本和半固定成本几乎占航空公司成本的一半,预计包括机组成本在内的半固定成本将减少三分之一。航空公司正竭力保留员工和业务,期待疫情结束后,能够重新振翅蓝天。   除不可避免的成本外,由于各国出台的旅行限制,各航空公司遭遇大量退票,二季度将出现350亿美元高额负债。全球航空运输业或将因此陷入“烧钱”模式,现金流预期锐减610亿美元。国际航协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表示:“无论航空公司如何迅速削减成本,都难以逃脱疫情危机所引发的困境。第二季度的净亏损,加上潜在的高额退票费,如果没有及时的援救措施,将掏空航空公司的现金流。”   据悉,目前一些国家已积极响应航空业呼吁,推出多项纾困措施。中国、哥伦比亚、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挪威等国家已宣布向航空企业提供特定财务或监管援助一揽子计划。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和荷兰还进一步放宽规定,允许航空公司向旅客提供旅行券、代金券替代退款。   在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几乎停摆。业内人士指出,航空公司需要保有一定量的运营资金维持业务直至疫情结束。一些国家允许航空公司提供代金券替代现金退款,有助于行业重新企稳。航空公司在获得至关重要的喘息时间后,可以继续运营。此举亦有助于维持航空运力,这对于当前至关重要的货物运输,以及复苏阶段和未来全球旅客与经济体所依赖的空中大动脉连通性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荆门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复工 做好统筹打好“四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4月2日电 (记者包元凯 董庆森)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日召开第62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荆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   截至4月1日24时,荆门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28例,治愈出院887例,病亡41例,确诊病例连续30天零增长。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兵表示,目前荆门全力做好统筹,坚持双线作战,在严防输入、严控反弹的同时,重点打好“四仗”,推动荆门经济社会发展“重启”。   第一仗,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的首要之仗。   在人才链方面,荆门开展线上春风行动招聘会67场,达成就业意向6.2万多人,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的包车接送服务,接送返岗员工达2.3万人。   在供应链方面,开辟物流绿色通道,确保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截至3月底,全市净增贷款84.45亿元,同比多增21.65亿元。截至4月1日,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复工,其中“四上”及房地产开发企业2460家,复工率98.2%,已到岗270240人,返岗率94.8%。   第二仗,脱贫攻坚和春季农业生产的紧迫之仗。   因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采取先帮扶、后确认的方式,落实低保、医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政策。   在春季农业生产方面,全市落实春播、夏播作物种植面积达630万亩,同比增长1.6%。针对经济日报记者关于夏粮、夏油生产形势的提问,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曾云表示,今年的夏粮、夏油生产形势主要有三方面:面积增,结构优,长势好。全市小麦、油菜在田面积362.4万亩,同比增加29.1万亩,增长8.7%。   第三仗,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之仗。   荆门市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复工率100%,省市县重点项目累计复工229个,复工率100%。抓项目引进,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4个,总投资390.6亿元。抓项目谋划,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产业发展机遇和补短板机遇,共谋划储备重大项目4834个。   第四仗,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之仗。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留下来、活下来、转起来,我们坚持政策落实提效,在落实国家和省里政策的基础上,我们也推出了30条措施。”孙兵表示,荆门加快行政审批提速,审批服务即来即办事项达71%。

经济日报评论员:以“善弹钢琴”的智慧推动协调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考察,向社会各界传递出积极信号: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早日步入正轨,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的重要时期,协调发展至为关键。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也是发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平衡和不平衡、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实现协调发展,要求有“善弹钢琴”的艺术,在十个指头和谐配合中,既突出重点又统筹推进,不断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提升我国发展的韧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协调发展比作一个“制胜要诀”,充分凸显了协调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和肆虐,世界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巨大压力。不少人担心,中国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会不会受到影响?当此之时,以协调发展这一“制胜要诀”作答,就是表明我们将沿着既定方向前行,定下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紧紧咬住,定下的“全面小康”一定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达标的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   协调发展既要破难题、补短板,又要巩固先发优势、厚植后发优势。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对更好推动协调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区域协调发展同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关。要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要推动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跨越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坚定不移。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一系列有力度的政策举措,坚定了发展的步伐和信心。   将这些事关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落实落细,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检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唯有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化作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才能经受住考验,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向着下一个既定目标砥砺奋进。

通“堵点” 补“断点” 增动力

  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到春耕田间地头去,到市场主体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连日来,河北省74.81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全省各地共派出8.47万支工作队、42.74万名工作队员,协助基层、企业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助力复工复产,河北省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领导包联和特派员、联络员制度,“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困难。截至3月25日,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12742家,复工率达到99.7%;全省复工返岗人员240万人,返岗率94.4%;全省重点外资外贸和商贸流通企业复工率均达到了100%。1月至2月,河北省外贸进出口完成554.7亿元,增幅1.4%,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增长势头。   复工不畅,“驻厂员”疏通   前不久,位于保定市东金庄乡后辛庄村的河北金耀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在复工后,遇到了人员返岗难题。保定市审计局派驻金耀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的工作队员闫同显了解情况后,很快针对难题逐一想办法破解。法人代表无法到岗,闫同显就协调让在岗的企业技术负责人郭利军临时指挥复工事项;返岗工人、设备检验人员被拦在村外,闫同显和同事多次找乡、村两级干部,共同研究防控措施,让18名工人顺利返岗。   记者了解到,保定市选派近6000名市县乡机关干部进驻企业。截至目前,保定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100%。   位于河北任县的金特斯服装有限公司转产医用防护用品,包联该企业的任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国立第一时间协调县行政审批局,仅用3天时间就为企业办好了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目前,设备全部调试完毕,正在准备生产防护服并联系订单。”该公司董事长王燕昭说。   链条断开,“联络员”来帮   “驻企联络员协调相关部门,帮我们联系到了原材料货源。”润泰救援装备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树国说。前不久,位于邢台经济开发区的润泰公司依托自身生产救援装备的优势,紧急开工建设了负压救护车、空气净化消毒抢险救援车、口罩和防护服等4条生产线。驻企联络员郭冠琼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公司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据了解,邢台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干部全部深入包联县(市、区)和企业车间,帮助解决难点问题600余个;市县乡党员干部下沉督导、上门服务。目前,邢台已为70余家大型企业协调2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复工复产。   日前,长城汽车1557辆全新的哈弗汽车顺利发往海外,这是长城汽车复工后的第一批出口订单。哈弗H6零部件的供应商有13家在湖北省,河北省工信厅接到反映后立即向湖北省经信厅发函,协商将生产模具转运至长春工厂。经过河北、湖北、吉林三地工信部门沟通协调,产业链条终于打通了。外贸订单的交货期已经迫在眉睫,河北、天津的相关部门又快速对接,打通了运输“堵点”。12天4地跨区域的接力跑,终于让长城汽车如期交付了首批出口订单。为保障长城汽车复产,河北省工信厅还先后分4批次协调全国多个省份的270余家(含湖北省100家)配套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   增添动力,“政策包”给力   “这份证明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近日,当拿到由沧州市贸促会开具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时,河北舜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梅感慨道。去年底,企业与德国客户签订了出口产品合同,合同规定今年2月底前交货。沧州市贸促会在得知企业困难后,为其出具了证明。舜天生物将此证明发送给德国客户后,对方不仅将交货时间延长了半个月,还签订了新的采购订单。   疫情防控期间,河北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链协同配套,聚焦重点产业,推动关键核心环节企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及生产性服务企业全面开工。   三河市燕郊高新区内多家孵化器、产业园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减免租金;秦皇岛市税务局提升退税效率,对一类、二类、三类企业加快退税审核进度,出口退税办理时限在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压缩20%的基础上继续压缩20%;涿州市税务局针对重点企业“一对一”进行政策辅导,帮助华诺救生装备、际华三五四三等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办理税收优惠事项,让“政策红包”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经济日报:在化危为机中统筹实现双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敏锐洞察,充分体现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辩证思维,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在化危为机中统筹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与勇气。   任何危机都是“危”与“机”的并存。不抓机遇,抓不住机遇,剩下的就只有“危”;善抓机遇,抓得住机遇,就能经受住考验,从逆境中获得更加强劲的成长力量。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是在化重大危机为发展机遇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略突破,推动着历史的演进。   秉承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面对当下的疫情形势,要看到随着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也要看到随着境外疫情的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企业在需求端和供应端两端承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但是,从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去看,补上短板,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机遇;战略得当,就是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新机遇。   危中见机,事在人为。化危为机,需要抢抓时机,把可借之力、可乘之势用足用好,需要集中精力,把决策部署、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要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要紧紧盯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及时调整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跑出新兴产业的加速度;要抓紧补上公共服务、民生设施、社会治理、应急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要加快突破技术创新薄弱、缺失环节,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经受住疫情的考验,我们更应该增强发展的韧性。只要敢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尽职尽力、善作善成,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刘云:全面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此,我们需深刻认识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做好科学预判,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抓住节点带动系统保障能力提升。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好推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因其具有特殊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我国在发展建设历程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艰巨繁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扎实做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性工作,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基本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稳定保持高产,基本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人民不断增长的高质量食物需求与粮食供给总量不充分、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在米面消费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植物油、食糖的社会需求持续增加。受国内资源禀赋、农业基础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靠增加农业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麻痹松懈、轻言过关。   牢固树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通过艰苦奋斗、持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明确了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出台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着力破除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农业生产体系、组织体系和经营体系方面持续释放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综合生产能力也稳步提升。从1949年到2018年,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增加到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兴未艾,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城乡居民的餐桌越来越丰富、食物的品质越来越优良。实践证明,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具有强大的优势。   当前,推动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从农业经营模式看,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从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看,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打通;从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率看,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尚且不足;从农业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压力;等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流辨支流,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些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就能通过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打开保障粮食安全的突破口和新局面,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同时也能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对此,我们需牢固树立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着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本领   增强政策稳粮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接连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始终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鼓舞和保护了地方以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面向未来,我们还需持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着力通过全方位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稳住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和合作经营方式,稳住主产区和功能区这两大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基本盘”,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   增强产业兴粮能力。通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是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打造粮食供应链,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中粮集团等国际化大粮商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联合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即由分散化、粗放型、高消耗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增强科技强粮能力。粮食问题,从生产方式和手段来说是技术问题,需要科技的支撑。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0%。多年来,以先进技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是我国粮食生产战线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信息机械方面,还是在产品结构、品质品牌等方面,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具体来看,要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为粮食生产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器”。   增强海外谋粮能力。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既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明确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粮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以来,中粮集团积极构建全球粮油购销网络,在巴西、阿根廷等全球粮食核心产区拥有了仓储、港口物流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能力偏弱,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不高,话语权不强。对此,需综合考虑我国农产品供需状况、国际农产品流量流向和全球行业变化趋势,以国内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玉米、食糖、肉类、乳品、棉花等为核心产品,以南美、北美、黑海、澳新地区等为核心区域,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食企业集团,在规划、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断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激活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矛盾越发凸显,来自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期待能成为激活新生产力的金钥匙。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过程中要维护农民权益、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用地自主权成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亮点。   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新《土地管理法》的细化方案出台,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开奠定了基础。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这些年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矛盾越发凸显,如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较多;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难以享有“同权同价”等。时至今日,我国改革正棋至中局,需要更深层次改革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来自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期待能成为激活生产力的金钥匙。   去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在全国开始部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2015年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33个县试点改革。此次《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是具体的操作指南,其中有哪些改革亮点?对我国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有哪些影响?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哪些影响?   打通农村和城市边界   在此次发布的实施条例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备受关注。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多年来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转的二元体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扫除制度性障碍。   实施条例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要求和程序,要求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遵循节约集约原则,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但是,条例也灵活地作了一项政策安排,即允许采取土地整治等方式开展区位调整,以合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同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必须具备3个条件:产权明晰、已依法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具备开发建设所需基础设施配套等。入市土地须报县级政府审查,符合规定的,由县级政府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以前,我国原有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土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这一条删除,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依法登记,并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让、出租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使用者还可以通过转让、互换、抵押方式再次转让。   此前,在土地制度改革的33个试点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表示,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权能,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城乡土地平等入市、公平竞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会不会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影响?专家表示,要求入市土地要符合规划,具备开发建设所需基础设施配套,实际上对开发规模作了限制,以防个别地区的激进做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无序供应。   粗略计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规模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量的9%。从总量来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土地市场影响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不是给“小产权房”开口子。此举更多是为工商业提供生产经营用地,并不允许用这些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业是不允许的。   不过,在一些土地供应紧张的大城市,长租公寓、租赁住房可能会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一大选择。因此,对租房族来说,因供应量增加,房租可能下降。   核心是维护农民权益   实施条例细化了土地征收程序,其核心是维护农民权益。条例明确了土地现状调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告、听证、补偿登记和签订协议等法定程序的具体实施要求。主要包括:发布土地征收启动公告,开展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编制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等。   此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明确只有军事外交、政府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6种情况才可以动用国家征收权。同时,新《土地管理法》改变了过去以土地原用途来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代之以区片综合地价。   以往,我国原有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这样一来,当发展需要用地、存量土地又有限的时候,征地范围很难仅局限在公益范围,导致征地范围不断扩大。   有关专家表示,新规定有利于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和规模。同时,更加合理的补偿标准保障了农民基本权益。   条例同时保障了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要求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科学划定宅基地范围。明确了宅基地申请程序,以及对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盘活利用的要求。...

国务院扶贫办: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不但制约了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还增加了农户生产经营困难。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保障困难群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产业就业、资金、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得到化解,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按时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受疫情影响,很多困难群众不能正常外出打工,他们的基本生活怎么保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能否如期完成?4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据统计,疫情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了制约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增加农户生产经营困难、推迟扶贫项目开工时间等。对此,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产业就业、资金、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据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副司长王春燕介绍,这些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除湖北省以外,各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已全部到位,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也已全额拨付到位,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同时,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及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工作持续提速。其中,3月6日至27日,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了665.9万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得到化解,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按时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王春燕说。   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工作赶上去,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扶贫部门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推动561万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尽快外出务工,落实消费扶贫行动,开展挂牌督战,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短板,督促各地尽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   照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确保困难群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多种办法资助困难群众。   例如,湖北省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城市人员不低于500元、农村人员不低于300元标准给予生活物资救助。同时,设置临时安置点,为住宿困难的滞留人员提供集中安置,并按照每人每天300元标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生活无着、确实困难的滞留外地人员,按照每人每天300元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截至3月31日,累计设置安置点69个,安置近6000人,救助13000多人,发放临时救助金3500多万元。   此外,天津、江西等地向困难家庭发放了米、面、油、蔬菜、口罩、消毒液等实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勇介绍,特殊困难群体主要是指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一些重残重病患者。疫情期间,当特困群体的监护人或照料人被隔离治疗时,各地民政部门会接手特困群体的照顾服务。例如,湖南、山东等地为一线防控人员直系亲属提供了临时全免托养服务。同时,很多地区还开展了探视和帮助居家隔离特殊困难人员的工作。   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民政部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及时受理低保申请,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低保。明确在疫情严重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地区,可以增发生活补助金,具体标准和范围可以由地方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自行确定。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   统计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贫困家庭有外出务工,在有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因此,对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贫困户,国务院扶贫办会同人社部给予特殊政策,引导各地对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就业,优先稳岗。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吴华介绍,经过努力,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总体向好,全国已有2000多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且持续保持明显增长势头。   在消费扶贫方面,各地扶贫办在疫情期间及时上报区域性扶贫产品滞销情况,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进行扶贫产品认定,广泛动员东部地区、中央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购买扶贫产品。   截至3月27日,中西部22个省份一共认定了22566个扶贫产品,涉及1000个县和10269个供应商。东部9省市购买扶贫协作地区农副产品21.21亿元。同时,中央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共谋良策。   王春燕表示,从目前各地报告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区域性滞销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典型案例和经验的推荐,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争取把消费扶贫打造成社会扶贫的一种新常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