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0

经济日报:“两点论”看经济 “两分法”想办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6.8%。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不能等闲视之。不过,此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尽管经济增速下来了,但是整个产业体系扛住了冲击,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目光犀利,聚焦突出矛盾,认清问题的严峻性;还要眼光深邃,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分析挑战和机遇、压力和动力、当前和长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运用“两点论”看经济、“两分法”想办法。   就近期而言,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比较明显,企业订单减少,需求受到抑制。就业形势虽总体平稳,但潜在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跨境投资、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大幅减少。无论我国还是国际社会,都不得不为此付出短期经济代价。对此,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从中长期看,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下滑,是突如其来的暂时现象,对整个产业体系并没有产生破坏性影响。眼下,第二产业增速下滑明显,但产业升级态势并未阻断。数据显示,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中国生产能力大、产业配套强的优势依然还在,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增长-3%,增速较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2%,增速较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如果在正常年份,这个数字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担心。但若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为5.8%,而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高达9.2%,就可发现,中国经济蕴含强大的内在潜力和回补韧性。只要在统筹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力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尽早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就一定会得以延续。   透过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我们更应感悟的绝不仅仅是数据本身,而是如何顺应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找出环环相扣一揽子解决突出难题的方法与路径,是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未来与全局的系统谋划。立足国内、着眼全球,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定要善用“两分法”。   就国内而言,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发展。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下降更大,分别为14.5%和11.3%。千方百计做好企业帮扶工作尤为重要,重点是在税收、成本、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我们必须明白,只有稳住企业,才能稳定就业;只有企业渡过眼前难关,才能确保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只有市场主体稳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才能稳定。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硬功夫和真功夫就要用在这里。   就国际而言,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粮食、能源、生物和经济安全;另一方面,还要着眼于全球防疫抗疫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主动出击、从容应对,突出抓好疫情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尽早步入常态化发展轨道,为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自然资源部:部分矿产矿业权审批下放

 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称,自今年5月1日起,除石油、烃类天然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放射性矿产、钨、稀土、锡、锑、钼、钴、锂、钾盐、晶质石墨14种重要战略性矿产以外的矿产资源矿业权出让、登记下放至地方。   这意味着,煤、煤层气、铁、铬、铜、铝、金、镍、锆、磷、萤石11种矿产的后续登记事项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其他矿产探矿权、采矿权以及批准的试采、批复的划定矿区范围,其后续登记事项则由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或省级以下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办理。   此前,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要求自今年5月1日起,实行同一矿种探矿权采矿权登记同级管理。自然资源部负责石油、烃类天然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放射性矿产、钨、稀土、锡、锑、钼、钴、锂、钾盐、晶质石墨14种重要战略性矿产的矿业权出让、登记。战略性矿产中大宗矿产通过矿产资源规划管控,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矿业权出让、登记。其他矿种由省级及以下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

外汇局详解外汇收支形势——一季度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在会上介绍,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汇率预期相对平稳,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段时间,无论是全球经贸活动还是国际金融市场,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总体稳定,难能可贵。这充分说明中国外汇市场成熟度在上升,市场主体更加理性,更充分说明市场主体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王春英说。   具体看,外汇市场运行实现了“三个保持”。一是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一季度银行结售汇呈现相对较大顺差,为391亿美元,是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础。银行对客户的跨境外汇收支累计实现顺差17亿美元,银行客户结售汇累计顺差205亿美元。   二是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保持相对稳健。一季度,美元指数上涨2.8%,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小幅下降1.8%。从其他货币看,同期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降12.9%,英镑对美元下降6.3%,欧元对美元下降1.6%,综合看,一季度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编制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2.9%。   三是市场主体跨境投融资活动和结售汇行为保持理性和有序。从境外对国内投资看,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保持了相对高的热情。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5.5%。境外投资者净增持我国境内债券同比增长48%,规模为167亿美元。从境内对外投资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比较稳定有序。1月至2月,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155亿美元。一季度个人净购汇同比下降25%,显示个人购汇意愿理性、有序。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关于疫情对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造成了何种影响的提问时,王春英表示,目前,经常账户已运行在基本平衡水平,受一些短期或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有可能出现小幅逆差或小幅顺差,但都不会改变经常账户基本平衡的格局。   首先,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走势仍保持在基本平衡区间内。货物贸易顺差收窄和服务贸易逆差收窄同步进行,因此经常账户大概率还会保持基本稳定。   其次,疫情不会成为影响经常账户走势的中长期因素。疫情发展和变化有自身规律,经贸活动会逐步恢复,缓解外需困境。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水平快速提升,既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为外需提供了保障。   最后,决定经常账户差额走势的根本因素,实际是国内经济结构等深层次和长期性的因素。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承压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近年来国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更加注重效率,储蓄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   谈及外资流入趋势时,王春英介绍,今年以来中长期境外资本保持净流入,中国市场以及人民币资产仍对全球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体稳定且结构优化;以中长期配置人民币资产为目的的债券投资持续增加;我国股票市场的外资变动幅度相对较低,在外部冲击下总体呈现双向波动,近期恢复净流入。   王春英表示,国内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将是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力支撑。一是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这有助于提升国内市场信心。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将继续吸引境外中长期资本投资国内市场。三是外汇市场成熟度不断提高,汇率弹性不断增强,汇率在调节宏观经济以及作为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未来,我国外汇市场有能力保持稳定运行。

理性看待GDP同比下降6.8%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但从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自身产业体系优势长期向好等因素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帮扶企业,在税收、费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它们更好地渡过难关——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不过,对一季度经济的增速还是要客观分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短期的冲击发生变化。   要综合分析基本面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这是我国开展季度GDP核算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2%,第二产业下降9.6%,第三产业下降5.2%。   “疫情确实对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不过,对一季度经济增速还要客观分析。”毛盛勇说,看待一季度经济形势,要综合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自身产业体系优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来分析。   首先,要看到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大、防控强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传播。当然,这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暂的经济代价。   其次,要看到全球经济贸易大幅下降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扩散,全球跨境投资、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大幅减少,一些国家机构纷纷下调增长预期。在此背景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再次,要看到我国产业体系的优势。我国产业生产能力强大,配套设施有较强优势。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整个产业体系是健全的,生产能力是充裕的,经济恢复产能就能逐步释放出来。   此外,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疫情是突发公共事件,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因素没有变。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充裕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从要素支撑看,产业基础较好,配套能力较强,劳动力较充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物流、交通设施等效率较好,这些能够有效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同时,我国持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潜力和活力。   部分指标降幅收窄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下滑,服务业生产下降,市场销售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   不过,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加快推进,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降幅都是大幅度收窄,呈现改善趋势。   毛盛勇举例说,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比前两个月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产出水平基本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从41个行业看,90%的行业当月增加值均比前两个月加快,其中有40%的行业同比增长;在统计的6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约有40%的产量同比增长。   从与民生相关指标看,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降低0.3个百分点;25岁到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调查失业率5.4%,比上月降低0.2个百分点。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回落,环比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表明食品供应比较充裕、社会物流比较畅通。   从产业升级角度看,以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增长。3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9%,比前两个月大幅回升20多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表现比较活跃,电商、在线学习、远程问诊等得到较快发展。3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金融业增长6%。   此外,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今年一季度下达中央的扶贫资金1396亿元,全国中西部22个省超过26万个扶贫项目已开工建设。从收入看,贫困人口较多的一些地区,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总的来看,我国基础工业保持正常增长,防疫物资供应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有力,基本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社会大局是稳定的。”毛盛勇说。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而中国增长1.2%,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少数预计为正增长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