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湖北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4月10日电 记者董庆森 温济聪报道:湖北省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情况。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胡忠凯表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每年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湖北省将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开展。目前,湖北省日均出动环卫人员8万余人,车辆9550余台,及时清运处理生活垃圾。   胡忠凯说,在动员群众参加无疫创建方面,湖北落实“八有”措施,即:有防控工作机制、有个人防护措施、有体温检测措施、有环境消毒措施、有宣传教育措施、有物资保障措施、有疫情病情报告措施、有环境清洁和食品安全措施。   湖北省爱卫办副主任洪志华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湖北要求各地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并与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相结合,与无疫社区、小区、单位创建相结合,与复工复产复学做好防护相结合,与卫生城市创建相结合,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公共场所健康监测与消毒行动、农贸市场整治行动、交通出行健康安全行动、公共学习场所防护行动、病媒生物防治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饮食倡导行动、无疫创建推进行动等“十项行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日内瓦电 记者杨海泉报道:当地时间4月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权影响问题举行非正式视频对话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介绍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情况,表示中国将继续促进国际卫生合作,为国际人权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陈旭表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20多个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表明中方愿与各方分享抗疫知识和经验,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   陈旭说,中方正在积极落实向130多个国家和组织提供援助的承诺,包括100多万人份检测试剂、220多万只医用N95口罩、1300多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及其他医疗物资,向世卫组织捐助2000万美元。累计向11国派出13支医疗专家组,同150多个国家以及东盟、非盟、欧盟等国际组织举行70多场专家视频会议。积极为相关国家在华采购医疗物资提供便利,仅3月1日到4月初,全国共验放出口口罩约38.6亿只,防护服3700多万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284万盒。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促进国际卫生合作,这也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的重要贡献。

精准施策 全力以“复”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一重要讲话释放出鲜明信号:必须紧紧抓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窗口期,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全力以“复”,让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回归正常的运转节奏,才能抢回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判断清醒、认识准确,方可有的放矢。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但随着全球疫情加速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供需两端同时承压,复工不复产、复产不达产、达产不达效甚至重新停产的风险依然存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难度显著增大。   经济社会是个有机系统,其发展恢复必然经历一个重新磨合的过程,面对上述现实困难,要平稳度过磨合期,更需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全面统筹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协同有效着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协同恢复、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相互吻合,力求形成复工复产的整体效应。对此,党中央已作出科学部署,要求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把科学部署落到实处,则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精准”二字上多下功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其细化为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有力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具体问题。所谓精准,最讲实效,最忌虚功。从原材料保障到物流畅通,从服务匹配到消费促进,多想想“复工复产还可能面临哪些困境”“哪个环节还可以加强”“工作中还有哪些薄弱点”,然后,先行一步、做细一些、抓实一层,千方百计确保政策的“及时雨”真正灌溉到复工复产的根苗上。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需要政策助力,更需要企业自身积极有为。对于复工复产中遇到的“梗阻”,要加快运用新手段、新技术化危为机,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变难点为支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辟蹊径谋发展。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既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企业应对危机能力的考验。相信我们定能经受住考验,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让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让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有序畅通起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严谨、科学、精准、有效——北京维持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机制

  在9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在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采取更加从严从实的措施,目前的一级响应机制没有调整。科学研判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更加突出严谨、科学、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严谨。北京作为首都,其承载的特殊功能和影响,在疫情防控中需要采取更加从严从实的措施。这既包括目前的一级响应机制没有调整,也包括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同时包括在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针对境外疫情暴发式上升态势,所采取的入境人员全部集中隔离观察、全面做核酸检测的“双全”严格措施。   二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科学。陈蓓认为,面对新冠病毒这一新的病株,其病毒来源、特性以及传播规律,都需要更科学地把握和研究。为此,北京加大了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和监测,同时核酸筛查检测的覆盖面还在进一步扩大,通过科学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精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减少人员交叉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因此,北京在防控工作中采取限流、时序、秩序“三位一体”的措施,通过精准的限流、预约和有效的机制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不必要的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采取的进出京人员居家隔离14天措施,不单纯是落实医学观察隔离的措施,也是减少非必要流动的措施,对于稳固当前首都疫情防控成果非常重要。”陈蓓说。   四是防控工作要更加体现有效。陈蓓表示,疫情防控没有例外、没有侥幸、没有旁观者。要通过更加严实的措施、畅通的渠道、完善的机制,全面推动和保障复工复产。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意味着大家心中防控的‘弦’不能松,在疫情防控中已经形成的好习惯必须坚持,各类防控措施必须遵守。只有大家持续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战‘疫’决胜之日才能早日到来。”陈蓓说。

社区防控“继续咬紧这口劲儿”

  4月8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标志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虽然“解封”了,但小区管理不能放松,按照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武汉各方仍要慎终如始,建立常态化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等工作。   “我们将延续之前的防控强度,但方法上会更灵活一些。”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街全力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樊莉介绍,全力北社区作为一个职工社区,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人口流动较以往大了很多,给社区的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为此,全力北社区想了不少办法。为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社区内设置了红外线测温仪,居民在查验二维码、健康证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测温,节省“过关”时间。社区内唯一的进出口也被分为了“进口”和“出口”分隔人流,以应对每天社区的上下班出行高峰,防止人员聚集。另外,社区加强了对物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补充力量,以应对下沉干部、志愿者返岗上班可能导致的人手不足问题。   青山区青山镇街船厂社区党总支书记卿畅介绍,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后,为让防疫措施更加精准有效,船厂社区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封控工作方面,船厂社区作为开放型的老旧社区,封控压力依然很大。目前社区由封控三条大路转化为封控每条小路,由2个卡口增加到6个卡口,24小时人员值守进行询问排查。保供工作方面,社区内部分门店已经开放,给保供减少了压力。社区网格服务对象由原来的所有居民转换为精准帮扶独居老人、低保户等。网格排查方面,由于目前无症状感染者仍有出现,社区网格员重点加强对独居老人、残疾人及外地返汉居民等的排查和防疫知识宣传。   “武汉‘解封’不等于‘解防’,在疫情防控中,我们还是要像之前一样,继续守好小区大门、楼栋家门、居民‘心门’这三道门。”洪山区省电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慧说。   省电社区是一个单位型社区,这里的2778户7553名居民,都是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职工或家属。社区包括5个小区,分为8个网格进行管理,其中岳家嘴小区更是创造了疫情发生以来“零感染”的纪录。   “尽管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我们依然要重视防控。现在每户居民每天可以派一人外出两小时,自行采购生活物资。进出大门时,都需要出示健康‘绿码’、测量体温。”廖慧表示,社区团购服务还会持续开展,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特别是对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社区会继续派专人确保满足其购物、购药等需求。   “解封”后,船厂社区居民张纯明感慨终于可以去理发店理发了,心情不再压抑了,扫码测体温进超市买菜也方便了,感觉各行各业都在有序恢复。   76岁的岳家嘴小区居民柯有荣,也是省电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每次消杀工作他都全程参与,确保不留死角。“虽然城市‘解封’了,但是小区还是应该管控严一些。”柯有荣希望,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能在家多待一段时间,尽量不要出门,“一方面是减轻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健康着想。”   沈志兵是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的安全主管,平时就住在全力北社区。“我们感受到社区在防控工作方面的一些转变,为我们上下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对于“解封”,沈志兵说:“心里长舒了一口气,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外部‘解封’并不代表内部‘解封’。”   “解封通道并不等于解除防疫,打开城门更不等于打开家门。”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前沿堡垒和第一关口。尽管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的变化,但仍然需要社区咬紧防控的最后一口劲儿,严防疫情反弹,不取得最后的胜利,决不轻易放松。

借市场之手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作为新时代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出台,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总体看,我国商品市场发育较为充分,市场决定商品和服务价格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国要素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诸如市场决定要素资源配置的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阻碍了市场及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成为当前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   正因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众所周知,要素配置扭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无效产能,催生了一批“僵尸企业”,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破除无效供给的角度来看,要加快化解过剩和无效产能,特别是推动“僵尸企业”出清,就要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尽快释放错配的资源,继而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   合理高效的要素资源配置,客观上也有利于促进新动能培育。比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技术要素市场,在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发现创新价值、激励创新主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比如,新纳入生产要素范围的数据,其本身不仅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也与其他要素一起融入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要素市场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由于不同生产要素属性不同,改革进展差异很大。   因此,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扩大要素市场配置的范围,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协调处理好“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才能真正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扩大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培育好市场交易平台,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健全制度规则、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等举措,有效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需要指出的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难点,不在于要素本身,而在于要素配置主体的改革。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打破行政性垄断、防范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同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平等获取要素,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良好改革环境。

“无接触配送”应兼顾便捷与安全

  最近,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不少居民小区目前仍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快递、外卖等入内。为了实现“无接触配送”,有的小区在门口设置了取货架,快递员只需将物品放置在货架上,居民即可自行取走。然而,有媒体日前调查发现,这些便民货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生鲜商品由于长时间无人认领,异味难闻,有的小区快递包裹出现被盗现象,包裹被“冒领”等问题也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疫情防控重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社区防控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前战“疫”尚未取得完全胜利,疫情远没有过去,实施居民小区封闭管理有一定必要性。在小区门口设置取货架,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既减少了居民在外逗留取件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快递员投递效率,避免了马路边随意“摆摊”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这种尝试是一种多赢之举。   即便如此,“无接触配送”问题也不能回避。在多数小区,“无接触快递架”一般是临时设施,有的就是一张桌子或是一个防雨棚,大多“无人值守”,甚至位于监控盲区,人们取走快递包裹并不会有人来询问、核实,这也导致丢件、拿错件等问题时有发生。快递公司往往以消费者已经认可“无接触配送”为理由,拒绝承担责任,即便受理,也很难确定快递被冒领的时间、领取人身份等。   如今,快递与外卖支撑起了人们的“宅生活”,解决好末端配送这件小事,同样也是民生大事。条件成熟的小区,物业管理方应“因时而变”,在符合防控要求前提下,尽快为快递员进入小区配送打开方便之门,至少应允许快递员把快递送到小区内的智能快件柜。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取消了禁令,快递员凭“城市生活绿色通道”标识、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并登记后,便可进入小区投递快件。这说明,只要快递员做好自身防护,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入小区从事末端投递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在条件还不成熟、依然需要严格管控的小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也应主动向前一步。物业管理人员不妨将便民工作做得再实再细一些,对“无接触快递架”加强日常值守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总结疫情应对中的一些好做法,强化社区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比如,有的小区设立了社区防疫合作站,通过开辟居民生活、防疫用品供应专属区域,免费存放快递、专人管理方式,为服务居民生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尝试真正让“无接触配送”兼顾了便捷与安全,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