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稳外贸举措更加精准有效

  当前,超过八成的外贸企业正遭遇着供应链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冲击。从之前扩大出口信保、优惠信贷税费等直接方式,到最新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办线上广交会等间接举措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综合发力,有望从多个维度稳住外贸基本盘,努力将疫情给外贸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广交会网上举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是3月份以来中央层面第四次对外资外贸工作作出部署。   如此高频地研判外贸形势并推出相关政策举措,这在我国外贸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一方面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外贸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外贸形势较为严峻。   有市场机构调查显示,当前超过八成外贸企业正遭遇着供应链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冲击。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到来,几乎让外贸业之前的大多数经验做法难以奏效,外部市场不稳定,让中国外贸企业陷入了不确定性漩涡中。   不过,从市场摔打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外贸企业,先天就具备超强的韧性和灵活性。近两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努力从创新营销、提升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自救,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目前对于境外疫情变化趋势尚无确切判断,真正留给广大外贸企业应对与自救的时间已经不多,迫切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帮助其化解堵点、痛点,渡过眼前这一难关。   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间窗口。正因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过推广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有效做法,更好发挥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克难前行。   与跨境电商逆势上涨不同,占我国外贸份额1/4的加工贸易,正面临着一系列亟需纾解的困难。对此,相关部门明确了统筹内外贸发展的思路,提出今年底前加工贸易转内销暂免征收缓税利息、缩小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种类、扩大关税缴纳试点至所有综合保税区等举措,助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市场、轻装前行。   此前备受关注的“广交会无限期延期”也有了明确说法:第127届广交会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作为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到会采购商最多的“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此次“搬到”线上可谓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也是广交会不断转型发展、打造“永不落幕广交会”的一次尝试。可以预见,这个全新线上平台的推出,将为广大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畅通国际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全力推动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是稳住当前外贸基本盘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订单履约率下降等情况,中央明确要求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推动改善货物接驳等条件,全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源,支持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   从之前扩大出口信保、优惠信贷税费等直接方式,到最新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举办线上广交会等间接举措的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综合发力,有望从多个维度稳住外贸基本盘,努力将疫情给外贸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疫情不改我国外贸长期向好发展趋势,但疫情给全球经贸发展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对此,我们要立足长远、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因疫情暴露出来的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脆弱等问题,持续优化提升外贸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化危为机,谋求更大发展。

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

  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要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   近一段时间,随着国际产油大国在石油产量问题上摇摆不定,全球油价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起大落。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态势大变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下,国际油市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对我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9-2020)》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0572万吨,增长9.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达43%。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一半,不利于低碳清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占比虽然低于煤炭,但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二是进口通道集中度高,且所经地区地缘政治风险较大,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三是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应做大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四大油气上产基地,巩固增储上产良好态势,坚决防止滑坡。应加快推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多措并举增加储备能力,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为主、重点地区内陆集约化规模化LNG储罐为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系统。同时,在油气体制改革上,应推动完善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配合制定相关准入条件,积极推动制定勘察区块竞争出让、退出办法,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重点配合做好管网资产有序交接,推动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平稳运营,健全管道业务利益共享机制。   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先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稳定供应的主渠道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摒弃过度开采等落后开采方式,改变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利用方式,实施洗选、流通、终端消费全过程管理,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推进煤炭全产业链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   第三,要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弃风”“弃光”“弃水”等限制产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互联,扩大消纳范围;另一方面,要探索新能源基地就地利用方式,并在用电密集、用电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此外,还应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应当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

医疗物资产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 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  □ 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方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等。   □ 截至目前,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近2.9万台,向国外供应各类呼吸机近1.8万台。   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物资生产保障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介绍,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当前,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防疫物资的需求依然较大。   曹学军介绍,国家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对药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从药品来看,监测范围从最早的15种药品扩大到了目前的34种药品和78种中药饮片,目前监测产品的产能恢复率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大部分产品供应充足。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介绍,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此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需要。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一些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介绍,根据工信部对驻外使领馆电报的梳理统计,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方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国务院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我们将配合外交部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相关工作。   “目前,中国企业加班加点,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但在庞大的国际需求面前,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医疗物资产能的发挥和供给能力的提升。”黄利斌说,例如,呼吸机生产受到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制约,防护服保供受到中外质量标准、使用习惯等差异的制约。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外疫情蔓延加速的时刻,我们愿意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陈克龙介绍,截至目前,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近2.9万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台;向国外供应各类呼吸机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4000多台。目前我国呼吸机生产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与国际上各采购方进行商务洽谈。   “我们呼吁各界对中国呼吸机的产能要有清醒的认识。”陈克龙说,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情况下,我国有创呼吸机的周产能约2200台,产能不足全球五分之一,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不现实。因此,疫情背景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我国粮食供应能应对各种考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粮食出口国限制大米和小麦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   面对国内一些对粮食短缺的担忧,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权威专家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中国有信心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牢牢端稳“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农业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是我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重要“资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我国粮食16年连续丰收,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国家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保持了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宏观经济行稳致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主粮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库存充足是粮食市场“稳压器”。我国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和企业周转库存。其中,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宜存率达到98%以上。地方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主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销量。   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性粮食库存高企。另外,多元市场主体还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   从目前来看,我国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稻谷供给充裕,预计2019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供求平衡有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2019年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稻谷和小麦不仅没有短缺,还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   “疫情导致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王辽卫说。   适度进口,以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适度进口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还要进口超过1亿吨的粮食。“这是因为我国粮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有效供给不足。虽然稻谷和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但是优质小麦和大米供给不足,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军说。   从品种看,我国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很少,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因此,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口粮供应影响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也在出口粮食,2019年我国大米出口多于进口20多万吨,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饲料粮和大豆为主。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也是主要饲料粮之一。2019年我国进口玉米479.3万吨,同比增长36%;与此同时,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均有所下降。大豆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其中大豆进口量占农产品总进口量超过70%,是我国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主要原料。饲料粮和大豆是一些粮食生产大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目前还没有成为这些国家限制出口的农产品。   粮油市场供应充足运行稳定   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王辽卫说。   全球性粮食危机频繁发生,不断考验着各个国家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重重考验,经历过国际市场几次“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特别是在面对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但中国粮食市场依然保持稳定。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再次成功化解了交通物流不畅环境下粮食供应的问题,确保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据了解,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会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国内米面油供应有充分保障。

山东兖矿集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近日,记者在山东兖矿鲁南化工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现场看到,工人正紧张忙碌着。   “2月22日复工以来,我们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现场4个施工单位,人员分布保持距离。”兖矿集团鲁南化工副总经理、己内酰胺项目总负责人李志远说。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1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年产48万吨硫铵、年产27万吨环己酮等5套装置。   除己内酰胺项目外,鲁南化工年产4万吨高端改性聚甲醛项目也于2月17日复工建设,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收尾阶段。   疫情发生以来,兖矿集团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山东省内8对矿井率先复工,有效保障了特殊时期电煤供应和各项应急保障任务的完成。同时,兖矿集团年初确立的9大项55小项重点工作任务也在全力全速推进。   2月12日,兖矿化工公司“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项目”复工建设,其他兖矿集团本部10多个项目均已陆续复工。   “我们正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项目建设,有信心完成今年的各项改革发展目标,原定的利润经营目标保持不变。”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说。

辽宁百强外贸企业全部开工

  支持外贸外资企业防疫情、稳增长19条政策出台后,辽宁省助推1.3万多家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占外贸企业总数的93%,百强外贸企业全部开工。   辽宁省商务厅先后会同该省财政厅和中信保辽宁公司,全面梳理近期国家出台的涵盖社保医保、财税、金融和海关等方面的25项政策,逐条研究提炼,形成全省商务政策包,积极开展宣讲,确保企业用足用好政策。   协调产业链共同复工,助力有订单、有市场企业满负荷生产。辽宁协调本钢、大连淡水河谷、沈阳东软等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尽快复工,确保重点外贸企业扩大出口。以大连恒力石化和盘锦北燃为代表的重点石化企业,原油进口量稳步增长。今年前2个月,辽宁省进口原油总价超250亿元,增长87.8%,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恢复稳定运营后,目前已开通中欧班列43列3500多集装箱,同比增长1.5倍。   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防疫物资。辽宁积极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跨境电商作用,拓宽进口渠道,为省内企业搭建了购置口罩和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的有效平台。   支持企业解决用工短缺和物流不畅等问题。辽宁各部门及时汇总各地企业用工需求,向全省发布用工信息。为全省运送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开具460多个通行证,会同中信保辽宁公司为5家外贸企业解决进口预付款保单业务。协调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助企业快速办理一次性防护服生产许可证。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加快了外贸企业的复工达产。

福建省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调查:5座城变成”一家人”

   当前,将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5市的优势统筹、资源互补,对闽西南的经济空间布局、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而言至关重要。5市间的政策机制需要打通、基础设施需要联通、产业布局需要贯通……如何让这5座城市拧成一股绳,密切沟通、高效对接、协同发力形成新格局,最终实现区域合作互惠共赢,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需要完成的目标。   说起“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5市就已经开始抱团合作。厦漳泉1小时交通圈的初步形成、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区域联动旅游发展大格局初具规模……20多年来,闽西南5市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索中取得了创新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然而,在当前国内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闽西南的区域协同发展优势并不突出。为此,2018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和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部署。紧接着,福建将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旨在从更高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福建省2019年6月发布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协同发展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捷联通,网络化、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厦漳泉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以上,经济总量达2.6万亿元以上。到2025年,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经济总量达到3.64万亿元左右。一个统筹协调、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体正逐步形成。   顶层设计构建协作机制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涵盖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陆域国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55%。2018年常住人口2317万人,占全省58.8%,城镇化率67.1%;地区生产总值21954亿元,占全省6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万元。区域协同发展,成为闽西南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挑战。   2018年4月,厦门市牵头与漳州、泉州、三明、龙岩等5市建立了一系列区域协同发展机制。2018年8月,闽西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制度也应运而生,并通过了《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五市关于加快推进协作区建设的意见》《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合作章程》,提出了涉及铁路、公路、机场、港航、能源、水利、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融合等共66个重点项目。   2019年9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闽西南五市贯彻落实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的意见》《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陆路交通互联互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5市决定在创新跨市协作机制、做好发展规划对接、共建重大产业平台等方面重点突破。   厦门作为领头羊,牵头建立了实体化运作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办公室,19组对口部门均建立了常态化对接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厦门市相应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促成了一系列新的合作事项。   围绕着“打开通道、连接渠道、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2019年,闽西南5市在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等方面,梳理出101个重大协同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超过1.25万亿元,当年完成投资超过1400亿元,协同发展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5市共建协同发展区,就是一家人互亲互助、共建共享。”在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看来,5市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协同联动机制、更加互惠的利益共享机制、更加有效的协作保障机制,才能为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基建互通串联各地资源   从地理位置上看,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及海洋资源等。山海相连的5座城市,迫切需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缩短时空距离、解决资源分散问题。   为此,闽西南5市正加快55个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福厦高铁、兴泉铁路(福建段)等31个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台商投资区延伸段、双龙铁路等10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快速通道、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南昌至厦门(福州)高铁、龙岩新机场等14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福厦铁路客运专线北段衔接合福、温福铁路,自福州南引出,经莆田、泉州、厦门,最后引入漳州站,衔接厦深、龙厦铁路,建成通车后,对于完善区域快速铁路网、增强福建沿海经济带城市间经济和交通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新建福厦铁路六标二分部总工罗长维说。   兴泉铁路(福建段)北起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途经三明市,终至泉州市,这条铁路是海西经济区通往中西南地区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开发沿线国土资源、服务革命老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铁路。   “除了兴泉铁路之外,宁化境内的浦梅铁路也将于2021年通车,该铁路通车之后,将方便当地百姓的出行,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明市宁化县铁路办负责人巫升桓说,铁路的建设和完善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为各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节省了时间和运输成本。   除铁路以外,水路也是闽西南的特色优势,现代化智能码头建设不断推进。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是我国4大邮轮母港之一,是国家确定的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2018年,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接待邮轮96艘次,接待旅客吞吐量达32.4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位列我国邮轮港口第一集团。   在厦门市货运码头,集装箱船舶智能装卸平台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旗下的海天码头成功上线试运行。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繁忙有序的集装箱码头,竟没有工作人员的身影。在操控室里,经济日报记者看到船边员黄杰正在运用电脑操作装卸平台,通过该平台,工作效率不仅能够提高,还能把工作做细做精。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林大煜介绍,集装箱船舶智能装卸平台的上线应用,实现了码头岸边作业的智能感知和信息的实时采集应用,为传统码头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实践经验。“技术的进步、运维效率的提升,将把海天码头建设成闽西南5市内支线的一个中转中心。”林大煜说。...

黄冈“四进”工作队助“四上”企业全复工

  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机械手上下翻飞,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装载区内,叉车来回穿梭,一袋袋饲料通过传送带运到一辆辆货车上,紧急运往各地养殖场。4月3日,黄冈新希望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内一片忙碌景象。   公司行政经理文龑卿说:“市民政局对口联系我们公司,从送口罩和消毒洗手液,到帮忙联系通行证、介绍优惠政策,工作人员每周都来了解困难和问题。”在市民政局服务专班的帮助下,近日该公司128名员工全部到岗,员工上岗难题快速解决。目前,产能已恢复到70%。   黄冈是湖北省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1月至2月,疫情对该市工业生产、消费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造成短期严重冲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超过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超过4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接近80%。自3月12日起,该市动员“四进”工作队共2万多名干部,先后向全市1244家规上工业企业、800个重大项目、所有行政村和城乡小区派驻服务专班。   据了解,服务专班围绕督防控、送政策、抓复工、融资金等7项重点任务,帮助企业疏堵点、解难点。“我们就是要通过让党员干部进企业、进项目、进农村、进社区‘四进’活动,帮基层一线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以硬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表示。   黄冈还开展金融支持经济恢复发展“特别行”活动,全市15家银行机构与1205家企业达成信贷支持意向,授信总额达490亿元。   黄冈一批企业在加快复工复产的同时,积极谋划技改升级、扩大市场。绿宇环保计划5月底前新启动6条生产线,稳健医疗、科峰传动、新希望饲料、中大包装等企业抓住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化危为机扩大市场,生产水平已超过去年同期。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当前,黄冈也面临着春季农业生产和脱贫攻坚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3月15日以来,该市各地大批量党员干部返岗“进农村”,先后有3930支驻村工作队、17118名驻村工作队员返岗进村,指导督促驻点村农业生产和战疫战贫。   20多天来,黄冈“四进”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复工“四上”企业近3000家,复工率100%。全市498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春季农业生产势头良好,目前已完成春播面积75.5万亩,水稻402万亩,同比增加4.87万亩,农资供需平稳,畜牧业和渔业恢复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