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专家: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重演,衰退持续时间不会超一年

  日讯 面对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当前市场有不少悲观预期,有人担忧全球经济“大萧条”将会重演。在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27日举办的“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和市场展望”线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全球范围内疫情得到控制只是时间问题,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重演,重归“大萧条”的担忧其实是一种误导,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年。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从各类宏观指数来看,疫情带来的影响本质上与经济循环正常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扰动是不一样的。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我国采取了人员隔离、区域严控等措施,中国的整个经济循环和社会活动出现短期休克式停摆。但对于中国这种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很大的国家,中国经济本身的恢复能力和防冲击能力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显现出来,这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全球布局里,可能迎来一些战略性机遇。   刘元春指出,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同样适用,相较于此前全球经济大危机,本次疫情对于社会生产能力的冲击时间更短,短期冲击力更强,因此在后期采取相关政策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更多新的框架进行整体把控,而不是把它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同等应对。   对于本次疫情带来的危机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所不同这一观点,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与刘元春持有同样看法。沈建光指出,从当前全球经济与大萧条期间在货币制度环境、宏观政策理念、全球贸易情况、银行体系健康程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来看,普通民众对于“重归大萧条”的担忧其实是一种误导。   沈建光预计,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年。目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做好疫情的防范与控制,尽量缩短疫情冲击的时间。另外,应对需要采取必要配套社会公共政策、财政货币政策,防范因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以及各种连锁反应。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也在发言中指出,缓解经济危机最重要还是控制住疫情,要三管齐下,要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齐头并进相互配合。   疫情影响下,中国如何拉动内需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邢自强认为,必须注重智慧城市数字基建的发展,即在5G、云服务、大数据、AI物联网这些领域有所建设。“我们非常有必要发展新阶段的城市化弥补公共卫生体系和其他公共服务的不足,这才能真正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会议当天,美国新冠病毒感染案例超越中国和意大利居世界首位,而在此前,受疫情影响,美股市场也在短短20天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4次熔断。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美国联博资产管理公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纪沫认为,从多方面因素来看,疫情在美国触底最重要,因为美国经济当中70%都是消费和服务行业,就意味着美国需求的下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疫情在美国触底大概是两周到三周时间,此后资产价格一定会稳下来。纪沫强调,对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时刻保有敬畏之心,防疫的技术性瓶颈才是全球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套餐资费高, 运营商整改要动真格

  通信资费套餐一直是百姓关注且问题频出的领域。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资费套餐又是其中的重点。   通报指出,中国移动存在“不知情定制等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对此,中国移动表示,将积极推出简化资费、资费自选模式试点、在售资费全量公示和简化套餐变更互斥规则等举措,促进透明消费,改善客户体验和感知等。   通报表示,中国联通存在“套餐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等问题。对此,中国联通表示,将加大线上线下产品清理力度,及时下架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集中整改期间,精简套餐400余个;简洁、全面公示在售套餐完整内容,优化套餐规则等。   通报还指出,中国电信存在“套餐复杂、用户难选择”、“新老用户不同权、虚假宣传不限流量”等问题。对此,中国电信表示,将明确门店分类办理权限,1至3级厅实现同店同权,全面落实新老用户不同权、不限量宣传“五不准”要求;整改骚扰电话问题,持续做好语音中继、呼叫中心业务管控,及时关停违规码号、中继线等。   在5G商用近半年的时间中,运营商在套餐资费等方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赛迪顾问通信业高级分析师李朕分析说,一是网络资费问题。众所周知,中国5G网络资费在全球已公布5G网络资费国家中,相对比较实惠。但通过近半年的推进,消费者仍存在较大不满。   二是消费端杀手级应用并未涌现。目前,5G网络更多地用于B端工业场景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G端,力求提升生产效率,变革生产方式。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以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代表的典型场景还未成熟落地,终端产品也并未成熟,因此换机潮不及预期,也延迟了整个商用化进程。   三是服务能力不够。运营商在大力加快5G网络建设的同时,对员工教育方面有一定脱节,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不达标,导致用户对5G套餐不买账。   “参照每一代移动网络套餐出台及网络普及之初的情况,能发现上述问题也是每一代通信技术迭代过程中都会呈现出的‘阵痛’,相信在今年5G网络建设按下‘加速键’、5G场景应用更加成熟、5G终端爆发式出现的前提下,这种现象将得到改善。”李朕说。   李朕建议,对于运营商来说,目前对相关员工服务能力的培训及指导应是重点。运营商也有责任定期举办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为消费者讲解和指导,以便改善服务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适度加大支出强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加大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中央为何要采取这几项重要举措?这些措施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什么效果?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应对收支平衡压力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协同发力。   “我国着力构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在当前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凸显,而且要更加积极有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适度加大支出强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疫情冲击带来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持续实施减税降费等措施造成财政减收,同时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当政府支出超过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则为赤字率。“为应对收支矛盾,有必要适当提高赤字率,而且我国具备提高赤字率的空间。”白景明说。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参考标准是欧盟在1992年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3%的赤字率、60%的债务率。这个规定有其合理性,但合理赤字水平受经济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国情况差异很大。白景明表示,“3%只是一个参考值,不是必须完全遵守的绝对标准,不少国家都已突破”。   我国历年在确定赤字率时,既考虑了3%的参考值,又权衡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6年、2017年我国赤字率均为3%,2018年赤字率为2.6%,系近年来赤字率首次下调,但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赤字规模与2017年的2.38万亿元持平。2019年,我国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白景明认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赤字率水平并不高,“今年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要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刚性支出,有必要适当提高赤字率,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   特别国债备受关注   在此次明确的一系列措施中,发行特别国债备受关注。“国债在发行时通常没有指定用途,但特别国债则是针对某项特定事务筹资发行的国债。”白景明解释说。   华泰固收发布研究报告分析,特别国债与一般国债在资金用途、预算管理和发行流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特别国债资金用途不同于一般国债,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   此前,我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1998年,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   第二次是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   此外,2007年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于2017年8月29日到期兑付。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采取滚动发行方式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与地方专项债券的定位具有互补性,这次两个政策工具同时使用,能够发挥出更好效果。”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表示。   华泰固收研究报告认为,特别国债的决策机制和用途更加灵活,能起到补充和定向支持作用,对于缓解经济压力、稳定经济主体预期至关重要。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适时、适度重启特别国债发行很有必要。...

家电以旧换新再迎风口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家电市场低迷,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月份至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在耐用消费品当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0%。   “国内小区封闭管理导致家电无法上门安装,商场关门不能线下销售,市场怎么可能不下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表示,2月份格力电器基本上没有销售。但董明珠认为,目前销售下滑不代表永远下滑,也给未来准备了更大的市场。   董明珠所言代表了业界的普遍认识,即疫情只是暂时抑制了耐用品消费,各种家电采购计划被推迟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市场将回暖。   市场研究机构GfK2月份消费者调查显示,在有计划购买大家电的消费者中,65%计划延迟购买。从大家电购买时间看,27%的消费者计划在疫情结束后马上购买,43%会在疫情结束3个月内购买。   实际上,我国家电市场商机依然可期。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社会保有量分别是电冰箱4.4亿台、洗衣机4.3亿台、空调5.2亿台、热水器3.7亿台、吸油烟机2.5亿台。有大量已使用超10年的家电仍在运转,换新需求潜力巨大。按照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推算,仅2020年度,预计将有1.6亿台家电产品达到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洗衣机超过3700万台,空调超过5200万台,冰箱超过5800万台,电热水器超过1800万台,吸油烟机1400万台。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介绍,我国曾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补贴形式拉动市场需求,形成了家电普及性消费高峰。如今,消费者以前购入的家电产品已进入更新换代的节点,有必要再启“以旧换新”。   数据显示,上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全国共销售新家电9248万台,直接拉动家电消费超过3420亿元。自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促消费利好政策。其中,《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消费者更新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吸油烟机等家电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置节能、智能型家电产品给予适当支持。   在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情形下,有关部门持续释放促进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的政策利好信号。日前,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奖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消费更新换代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以旧换新;3月18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促进汽车、家具、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的政策措施。   重点商品消费提振政策呼之欲出,各方对此颇为期待。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认为,可以考虑效仿此前“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政策设计,区分不同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品类,有针对性地实施家电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郝亚斌认为,以给予消费者适当补贴形式促进家电消费,能够有效增强消费信心、活跃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同时,补贴方式要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以往有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大家电企业普遍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家电消费补贴政策,以更大力度启动‘以旧换新’市场。”姜风预计,若适时推出刺激性措施,将在下半年激发出此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无论是普及性消费还是升级性消费,都有望进入恢复性增长期。   对于各类家电企业而言,则需要紧扣市场脉搏,加快转型升级,牢牢把握商机。疫情过后,产品升级是关键,白色家电健康类卖点有望加速普及,智能电视等智能家电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此外,差异化、触及消费者痛点的产品以及能够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体验的新兴家电产品将成为市场增长新动力。

河北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为京津老人安“新家”

    随着京津冀一系列养老服务协同政策出台,河北多地涌现出一批设施齐全的养老机构,通过发展“医养康”结合模式,以价格优势、交通优势、专业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京津老人异地养老——“夕阳红”产业潜力令人期待。   2018年10月,刚刚退休的北京老人张树芳和老伴住进河北燕郊开发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让老两口做出决定的,是一件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事。   “我们曾在北京想求诊朝阳医院一位心血管专家,等了20多天都没有挂到号。”张树芳老人回忆说,没想到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有共建合作关系,在这里很快就能挂到这位专家的号,而且医保能实时结算。便利的医疗条件,让张树芳老人成为燕达中心二期的第一批入住老人。   在燕达养护中心,有98%的老人与张树芳一样来自北京。据了解,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有关部门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专项政策体系建设和联动机制建设,先后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并出台《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引导京津社会资本向河北养老服务领域流动,逐步为三地老人异地养老打通地域壁垒。   打造“软硬件”优质设施   两年前,北京老人王淑贞在看到宣传册后,一眼相中了位于河北泊头市的福星园养老公寓,很快就搬出北京入住福星园。这里虽距离北京230多公里,但乘坐高铁仅用时50多分钟,而最让王淑贞老人满意的,是这里的“软硬件”设施。   “从楼道到室内十分干净,让人印象深刻,保洁员一天要擦好几遍。”88岁的王淑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福星园老年公寓,每天都有值班医生帮她检查身体。   “在硬件设施上,福星园从建设之初就严格遵照专业养老标准,从楼道里的‘防滑扶手’到楼梯高度、电梯设置,处处细节都围绕‘养老’而设;此外,还拥有多种医疗、康复设备。”福星园老年公寓总经理杨景然介绍。   在软件建设上,福星园不仅打造了一支包括医师、检验师、药剂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康复医师在内的专业护理员队伍,还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包含《服务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共三大类186项标准,覆盖了设施设备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为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保障。   2017年,“福星园”成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记者了解到,泊头市已依托福星园在全市投资建成了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服务老人1.1万余人。目前,签约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杨景然告诉记者,在福星园入住的老人有85%来自河北省内,有15%来自以京、津为主的其他地区。   探路“医养康”结合模式   随着京津冀一系列养老服务协同政策出台,京津周边的河北多地涌现出一批设施齐全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发展“医养康”结合模式,以价格优势、交通优势、专业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京津老人异地养老。   位于燕郊开发区的燕达养护中心与北京通州仅一河之隔,设置养老床位1万张,是单体规模超大的全程化持续照护养老社区,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机构之一。   “我们探索打造了‘医养康’相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燕达集团副总裁李海燕介绍,作为燕达国际健康城医疗板块的河北燕达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燕达养护中心仅一河之隔,为养护中心老人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10分钟内便可到达。通过与北京各大医院紧密合作,该院为养护中心的在住老人提供了强大医疗保障。   对77岁的天津老人张茗来说,入住福星园老年公寓,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丈夫和儿子。“老伴因患脑卒中留下后遗症,儿子又做了开颅手术。”张茗说,入住前,她专门来考察了一趟,看到老年公寓1000多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和各种康复设备,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团队,心里就踏实了。入住几个月来,每天护士都推着张茗老伴去康复大厅做康复训练,还有医生“上门”来给她儿子做康复训练。“目前,老伴已经能够自己行动了,儿子的康复进展也很好。”张茗说。   福星园如今已建成两期工程,分为机构式养老、居家式养老和护理院,让老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目前,福星园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休闲娱乐、心理疏导、职业教育于一体,打造出‘医、养、康、教’四位一体新模式,以此推动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福星园老年公寓创办人钮俊玲说。   挖掘“夕阳红”产业潜力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针对其中的“发展组团功能”,燕郊组团和香河组团均有明确的“健康养老”功能定位。   “我们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已践行10年,一定会抓住发展机遇,借助政策红利,发扬领先的医养结合经验优势。”李海燕表示,他们将与北京各大机构积极合作,进一步完善“医养康”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分担京津冀地区的养老压力。   2019年,河北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鼓励京津优质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整体搬迁等形式到河北省布局,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探索组建区域合作平台。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休闲旅居的养老服务项目。...

我国充电桩建设缺口大 万亿级别市场待激活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充电桩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多建充电桩,提高充电便利性,可以极大缓解客户“里程焦虑”,也可以加快提升家用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有利于更好普及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高效便捷的充电桩不仅可以极大缓解用户“里程焦虑”,还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使得运营方有更多机会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10年,我国存在6300多万个充电桩建设缺口,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新一轮快速增长,促进国家能源网络优化升级,激活万亿元级别大市场。   “换道超车”新力量   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重视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充电桩行业近年来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达到121.9万个,较上年底增加了50万个,总体规模远超其他国家。   “多建设充电桩,提高充电便利性,可以极大缓解客户‘里程焦虑’。反过来,如果用户对‘里程焦虑’降低,又可以加快提升家用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有利于更好普及新能源汽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不过,当前我国桩车比并不高。按照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目前桩车比约为1∶3,与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桩车比1∶1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中,一直有个误区,就是续航里程越长越好,以至于一些企业为了满足长续航里程,不仅‘玩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且把电池加得越来越多,结果导致车价更高,既浪费资源,又不环保,还增加了电池安全隐患。”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如果进一步提高桩车比,大幅改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让充电比加油更方便,将会极大地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尽管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油价下跌及补贴继续退坡等不利因素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会有一段低迷期,但这并不会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趋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销售有望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有望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如果严格按照1∶1的桩车比来测算,从2021年到2030年10年时间内,需要新建桩6300多万个,形成万亿元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产业延伸新空间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充电桩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以充电功率为例,目前我国公共直流充电桩功率已从2016年底的69千瓦提高到115千瓦,不少新建公共充电桩已达120千瓦以上,可大幅缩短快充时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表示,充电桩技术应用市场的开拓空间巨大,随着产业价值向运营环节延伸与转移,如果运营领域的龙头企业能有效链接客户需求,其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将会凸显。   孙会峰认为,传统充电桩运营收入以充电服务费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且增长空间有限。事实上,充电桩在充电的同时可以获得大量数据。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信息、用户用车习惯、车辆分布等数据,通过挖掘数据价值对外提供二手车评估、用户画像、商圈规划等增值数据服务,有望打造一个更大的服务市场。   在北京智充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丁锐看来,充电只是一个充电桩2%的功能,剩下98%的功能是交互。他认为,未来智能充电桩不仅仅是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和车主之间互动,而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当你拥有一台充电桩,或你拥有一个停车位,你拥有的资源可以给别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相应收益。”   充电桩建设与运营价值,要从新能源和交通电动化双重角度来思考。“过去充电桩是单向的,是把电充到车里的物理插头,如果将其通过智能化改造,组建成一个有能源和数据采集、交互、分析、管理的系统网,实现车与车互动,车与电网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国家能源网络优化升级,还能产生新的价值。”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说。   系列难题待破解   尽管前景可观,但充电桩建设与运营并不容易。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随后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行业“跑马圈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桩狂潮。其中,既有国资巨头,又有整车企业,更有大量民营企业。目前,行业仍然面临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同……   “运营企业要加快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借鉴欧洲等先进经验,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促进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支持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发挥车企引领作用。...

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蔓延,危及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各方能够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倡议,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方案。   过去的几周,欧美股市大幅震荡,美股市场在两周内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美国本土及欧洲一些国家工厂停工、商店停业,消费和工业经济停摆,加大了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而中国则相对稳定,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为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各行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进行,为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总体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和可控的,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空间大,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事实证明,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恢复经济,中国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中国人民用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为世界各国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抗“疫”之路。中国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也将继续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形势十分严峻。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必要的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推动市场开放,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和顺畅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在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一系列“中国主张”并提出“中国倡议”,号召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些主张和倡议对于全球协调行动抗击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也作出承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并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应有贡献。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加紧生产制造全球抗疫所急需的医疗物资,并为有需要的国家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这些有力承诺和举措无疑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鼓舞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命运相连,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战而胜之。中方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为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增强经济韧性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

千方百计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判断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新的重大变化,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扩大投资消费、夯实农业基础等方面部署了宏观调控“组合拳”。我们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统筹兼顾、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成绩来之不易。同时,又出现一些新的风险挑战,主要是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基础上,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考验。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培根”与“固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乘胜追击,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为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拓展更加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与空间;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深耕细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把“六稳”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就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言,就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准确把握宏观调控重点目标,有的放矢,协同合力,打出管用有效的“组合拳”。   一是夯实农业发展之基,巩固实体经济之本,切实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与国外疫情蔓延伴生的抢购现象提醒我们,惟有夯实农业之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稳。因此,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首要目标,就是抓紧组织好春管春播,继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解决好畜牧水产养殖面临的困难,加快把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确保农业生产和重要农副食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同时,还要锁定实体经济这一重点领域,紧扣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这一主线,加紧疏通地方和企业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通过减税降费,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手段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通过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国际货运畅通。   二是对世界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严重后果要估计充分,精心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眼下,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欧美发达经济体深陷其中,困难重重。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若要把疫情冲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最为可行的思路与办法,就是立足自身、扩大内需。消费方面,要聚焦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重点目标,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投资方面,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不失时机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是用好宏观财政和金融这一对重要的政策工具和抓手。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正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经济发展补充元气;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实体经济增添内在活力。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面对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我们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