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嘱最多是安全 治病关键是准确

 24小时待命,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一天100多个电话,门诊、病房、参加专家组会议

0204202010

  24小时待命,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一天100多个电话,门诊、病房、参加专家组会议……这是自2019年12月底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来,呼吸内科主任、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组长赵建平每天的工作节奏。非常时期守护者

  “这两天收治的3位发热、肺部感染病人CT影像学特征非常特别,呈双肺弥漫性、浸润性病变,患者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还存在夫妻两人先后发病的情况。”2019年12月底,曾在2003年担任湖北省“非典”专家组副组长的赵建平凭着多年临床经验判断这3位病人不同寻常,第一时间在科室下达了工作指示:“上报硚口区疾控,科室各病区注意排查有无类似病人!”

  紧接着科室认真排查,共发现12例类似病人,并且均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情况紧急,必须将患者全部进行隔离,实行集中管理。”一声令下,科室立即行动,医院感染管理科现场指导设立隔离区域,护士长组织领取防护用品并进行防护措施培训,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启动标准二级防控……1个小时不到,病人集中管理落实到位,医护专班守护人员落实到位,病人及家属告知沟通落实到位,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情绪稳定,一切工作有条不紊。

  随后,病区1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转至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继续治疗。病人全部转运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了专家小组,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进行筛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汇报,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救治。

  不久,武汉多家医院发现类似病例,湖北省组建专家组,赵建平担任专家组组长,负责全省不明原因肺炎诊治工作。从病情的判断、救治方案的制订到疾病防控的细节,赵建平都要一一过问。

  作为首先发现疫情的呼吸病专家之一,赵建平坚守临床一线,马不停蹄到武汉市疾病救治中心、肺科医院、汉口医院等对危重病人进行查房指导。为了提高诊治效率,他总结经验,第一时间联系感染科、急诊科专家,根据第一批患者的一手资料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后来又同国家派来的医疗救治专家组一起,修订了四版的诊疗规范,从宏观层面对全国诊治工作作出指导,并不断向政府反馈意见和建议。

  同济医院有一位80多岁的老专家在家发烧,夜里两点给赵建平打电话,他马上联系救护车接至医院;得知医院同事发烧在家自我隔离,他马上催促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在精心治疗下,同济医院急诊科被感染的临床医生陆俊逐渐恢复;在他所负责的同济医院呼吸内科,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片子,一定要请赵主任看看诊疗方案。”在这个特殊时期,赵建平是大家心目中的守护者!

  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例78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出院了。1月29日,从同济医院传来的好消息让大家都为之一振。随着确诊数字的不断增加,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对这一消息,赵建平说:“这是我一个多月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1月初,爱好打乒乓球的卢爹爹参加了一场球友赛,回家2天后,开始出现发热和乏力等症状,在社区打了两天针后,仍不见好转,且出现呼吸困难症状。1月9日,卢爹爹被家人送到同济医院发热门诊诊治,CT显示其肺部多处病变,属于疑似重症患者,后经咽拭子核酸检测显示阳性,他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

  因患有20多年高血压和糖尿病,入院9天后,卢爹爹病情加重,1月18日,出现呼吸困难、严重低氧血症等危重症状。在赵建平团队的积极诊治下,1月22日,卢爹爹病情趋于稳定,经咽拭子核酸检测,已转为阴性。26日,第二次核酸检测仍为阴性,此外其身体各种症状缓解,卢爹爹达到出院标准。

  “与病毒做抗争,心态很重要。”总结自己战胜病情的过程,卢爹爹说。

  但卢爹爹不知道的是,为了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他的主治医生赵建平顶着巨大压力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从医学术语上来说,当时他肺部的片子显示两个肺都白了,情况非常危重。但是,他的感觉挺好,这是因为我们告诉他病情还好,通过治疗慢慢会好的。”赵建平说,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从不跟他谈病情,因为担心他害怕。

  而卢爹爹的出院,也给了赵建平很大的信心。“虽然会付出代价,但这场疾病是可以战胜的。”

  唯一想说的是“叮嘱”

  “无论是在工作状态,还是在病房或其他环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万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松懈,要时刻谨记这种病毒是一种无症状也能人传人,且不分年龄大小、国籍、性别,有无基础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传染病。”

  ……

  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媒体都想联系赵建平进行深度采访,想请他讲讲在此次防疫工作中的努力。但他总是拒绝谈自己,他唯一想说的就是对大家的叮嘱。

  赵建平说,与患者接触最多、感染风险最大的是医务人员,因此医务人员的防控更显重要。他担心医务人员离开病房之后,或者在离开医院到另外的环境里,防范意识有所放松;他还担心医务人员在岗位上感染病毒,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再感染其他医务人员。所以,他总会对身边的同事,对前来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千叮咛万嘱咐——去会诊、去其他医院、去任何场所,首先要保障安全。

  “希望通过现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将疫情控制住。”这是赵建平最迫切的期望。

  为患者解决痛苦

  做了几十年呼吸科医生,每当听到“慢阻肺”这几个字,赵建平总是想到患者那无休止的咳、痰、喘、憋,每日反复犹如梦魇挥之不去,痛苦之状无法言表。

  此前,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慢阻肺”发病及防治情况,国家委派了一批医务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赵建平的调查点在湖北潜江,当时筛查的2.5万人里40岁以上的“慢阻肺”病人大概有300多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

  为了帮助农村患者从源头上遏制“慢阻肺”的发展,赵建平提议在镇里成立戒烟协会,由镇长亲自担任会长,各个村的卫生院书记担任副会长,再由村医当监督员,定期召集“烟民”开宣讲会。光有组织的力量还不够,他还在各个村树立起了带头戒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多烟民。

  正如他所说,“作为医生,不能看着病人有症状、有痛苦而不去想办法解决”。短短的一句话,却能从中感受到赵建平对医疗事业的孜孜追求,以及对患者满满的关爱。

  曾经有位经常咳嗽的患者,被诊断为支气管炎,一发作就注射抗生素,两年来平均每个月要打几次点滴,经济上实在承受不起,经人介绍找到了赵建平。

  和往常一样,赵建平通过“望、闻、叩、听”,再对比患者以前的诊断记录,发现该患者是位哮喘病人,之前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在对症治疗后,患者再无咳嗽症状。

  “动不动就做大检查不可取,比如哮喘患者通过CT等查看不出来,只能通过肺部听诊来判断。”赵建平说,听诊器是他离不开身的重要检查仪器,“望、闻、叩、听”是他对患者用得最多的检查手段。“治病最关键的是正确诊断,诊断对了,才能对症下药,病情才能很快缓解。但若诊断错误,则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 洁 乔申颖 周 琳 袁 勇 通讯员 童 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