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ire International

精准施策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月4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浙江优全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忙生产赶订单,全力满足疫区需求。 谭云俸摄(中经视觉)   应对疫情,当务之急是立足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总体判断,在控制疫情蔓延、加快病情救治的同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经济措施,短期内确保经济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同时兼顾中长期内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扩张措施,坚决避免再次走上粗放式投资拉动的老路——   当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正在全国有力有效开展,民众对于疫情防控的信心不断增强。专家表示,应对疫情,当务之急是立足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总体判断,在控制疫情蔓延、加快病情救治的同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经济措施,短期内确保经济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同时兼顾中长期内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住疫情。同时,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是减小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最有效措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住疫情,加大国际疫情通报和信息共享,加强国际病毒、疫苗、试剂的联合攻关,及早推出疫苗,让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经济主战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建议,在应对疫情期间,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降低物流业受冲击程度,在保障群众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企业供应链有效运转。同时,可以采取措施允许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异地虚拟商务,如虚拟会议、居家办公等,提升电子政务便利化水平。   “当前,迫切需要通过释放积极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平稳发展。”杨立强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琛伟认为,有必要强化特殊时期的经济监测预警工作。同时,及时跟踪分析疫情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针对特殊情况、紧急情况,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切实做好应对工作。   重点帮扶中小企业   专家建议,政府亟需出台一些针对性举措,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银行要让利给实体经济,通过降息降利减少企业财务成本   “在当前经济增长承压的情况下,政府亟需出台一些针对性举措,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帮助特定企业、行业、地区、人群渡过难关,以减小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说。   盛朝迅认为,一方面,银行要让利给实体经济,通过降息降利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无论是个人贷款还是企业贷款,都要给予一个特殊时期的延期,避免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关门或者个人出现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不要饮鸩止渴。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杨立强表示,疫情结束后,建议采取减税、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刺激消费,扶持和帮助受影响的服务业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疏解就业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响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和外贸企业。   专家普遍认为,结构性支持政策将减轻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为应对疫情影响,财政政策很可能采取相应措施,央行也可能会引导银行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地区给予信贷支持,甚至适度加大货币总量投放。这些措施将在一段时期内有力推动经济增长。   作好长期发展规划   专家建议,一些不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要做实做好。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一波经济反弹,相关受疫情影响的投资建设项目都会加快建设,要提前进行布局谋划。应加快新支柱产业培育和“新基建”建设   专家表示,针对此次疫情采取的经济措施,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扩张措施,坚决避免再次走上粗放式投资拉动的老路。   “一些不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要做实做好。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一波经济反弹,相关受疫情影响的投资建设项目都会加快建设,要提前布局谋划。”王琛伟表示,对于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可以谋划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抓好“三农”工作 确保全面小康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公开发布之际,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   韩长赋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毫不松懈,持续加力,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韩长赋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工作重点,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强化了政策举措,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落实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些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补短板的政策支撑保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记者:今年脱贫攻坚还有哪些必须攻克的堡垒,收官之年将如何收官?   韩长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党全社会总动员。截至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00多万,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770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这些堡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是多年想啃而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进行强力帮扶,确保如期脱贫。还有一个是特殊贫困群体,也就是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对这类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体,通过统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好剩余脱贫任务。目前预计还有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剩下50多个贫困县尚未摘帽。重点是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已经攻下来的阵地必须牢牢守住,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查补漏洞和缺项,同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动态识别,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三是做好考核验收和宣传工作。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四是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减贫事业不会画上句号。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   补上农村八方面短板   记者:“三农”领域还有哪些必须补上的短板?   韩长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个方面的短板。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在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基础上,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农村供水保障方面,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是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干干净净迎小康。   农村教育方面,硬件上,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软件上,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管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政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在建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的同时,重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简化乡村医生招聘程序,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工作,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发展互助式养老等。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主要是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主要是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黑土地保护、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   记者: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标,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什么政策举措?   韩长赋: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量指标。要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这样才能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群众在小康之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主动作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

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的“三农”短板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一份重要文件。文件提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并明确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要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的“三农”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三农”工作成效。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重视“三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既把当务之急的事解决好,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又着力长远发展,抓好“三农”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最终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不少亮点,可以概括为,一以贯之抓脱贫,八大举措补短板,五大方面保供给促增收,四条政策强治理,五项措施促保障。不难发现,文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关键领域有不少新提法,在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等关键环节有不少实招,尤其是在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方面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是最大的短板所在,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三农”短板的存在,有历史遗留及客观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居民居住分散,“三农”始终没有摆脱最突出短板的状况。可以说,农业农村发展离全面小康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做好“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   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剩余近3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50多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问题如何攻克?诸多已查知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致贫风险的边缘人群如何帮扶?在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关键是要集中力量解决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脱贫摘帽问题。要挂牌督战,持续压实责任,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确保逐一对单销号。还要注意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   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过去谈粮食安全,强调的是三大主粮,如今,人们对高品质肉蛋奶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食物观。当前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价保供还存在很多隐忧。去年的生猪生产下滑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保供给绝非高枕无忧。稳定粮食产量,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实现小康之年夺丰收,更要做好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慢功夫。要在保持存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努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   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就不能如期补上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在资金投入、产业用地、人才下乡、科技支撑等方面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构建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整顿好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保障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夯实底线思维 做好“六稳”工作

  春节假期结束,返工返程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周密稳妥应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夯实底线思维,紧扣“六稳”要求,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有力展开。当前,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抓好疫情严重地区的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向外扩散,是从根本上扭转疫情严峻形势的关键所在。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既要压实做好春节后返程疫情防控工作,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防止疫情蔓延;还要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   “六稳”工作,是彼此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防控疫情的复杂形势下,“六稳”工作具有矛盾特殊性。首要一条,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各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疫情防控特殊形势下“六稳”工作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及薄弱环节,把稳预期放在优先位置,以更加周密精准、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确保疫情防控不断取得实质性积极进展,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持续注入正能量;另一方面,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有的放矢、全面推进,确保经济运行和事关民生福祉的物价水平等不会出现大的波动,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对我们的一次特殊大考,我们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做好稳投资、稳金融和稳就业等各项工作。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立足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的同时,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和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促进国民经济有序运行;要积极谋划布局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新支柱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关注疫情过后新业态和“新基建”的发展。   夯实底线思维,做好“六稳”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今后。要以稳预期为抓手,从供给和需求两侧统筹发力,确保供给侧物资供应充足、需求侧物价平稳有序。惟此,才能有效破解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通过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坚实的支撑。

社区疫情防控最前线需要什么?

  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道、汉兴街道、常青街道均位于华南海鲜市场2公里范围内,分居市场的南侧、北侧、西侧3个方向,是目前疫情防控最严峻的地区之一。3个街道辖区内有汉口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3家定点发热医院、30余个老旧社区,以及高家台、金家墩、前三眼桥等多个“城中村”,常住居民约18.2万人,流动人口数量巨大。而3个街道的社区工作人员仅有840余人,疫情排查的工作量,发热病人排查和隔离的难度可想而知。   2月3日至4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这3个距离疫情暴发中心最近的街道采访发现,目前社区疫情防控前线生活物资供应正常,医用物资稍有缺口,最需要的是社区居民使用的公共车辆、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医院住院的床位。   汉兴街派出所户政副所长张勇,负责每天摸排和上报社区发热居民的人数。46岁的张勇,家里4口人都已经因发热感染隔离。2月4日,父母亲已经病情好转出院,刚要松一口气的张勇接到上级电话,要把社区新增的28个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送到发热门诊。   “目前仅有汉兴街道有自己的隔离点,社区的公用出租车如果不够,我们就用自己的私家车辆接送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这两类人。几乎周边每个社区民警都将私人车辆放在社区,以备接送‘两类人’使用。”张勇说。   截至目前,汉兴派出所辖区内的7个社区共运送50个确诊病人。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警和家属也出现感染。近1周以来,社区民警使用的医疗防护服超过100套,消毒液更是不计其数,但张勇坚定地说:“群众有需求,民警再难也必须响应!”   更难的是对“城中村”的排查。华南海鲜市场2公里范围内有2个“城中村”集中的社区,一是汉兴街道的华安里社区,二是唐家墩街道天门墩社区。后者由贺家墩村、唐家墩村、鲩子湖村等多个行政村拆迁而来,社区内下岗待业人员较多,不少小区仍保留着一家一栋小楼的“城中村”业态。   人员多,人员杂,给排查带来很大难度。“我目前基本上是1个人管理片区内7000多名居民。分局机关也抽调了20人到我们所各个社区对口支援,即便如此,人手还是感觉不够。”唐家墩街派出所天门墩社区民警何智刚说。   与老何有同样感受的是唐家墩街道天门墩社区网格员王奇。今年26岁的王奇,做社区网格员已经3年了。他最近经常流鼻血,2月3日一天流了5次鼻血。“没办法,流鼻血也顾不上看,咬着牙坚持。社区仅有3名男性工作人员负责运送发热病人去医院,还要给社区喷洒消毒液、登记,疫情暴发后至今,我没有休息过一天。”   除了社区民警和在编的社区工作者之外,社区志愿者的缺乏也给当前防疫工作带来一定挑战。汉兴街常二社区居委会网格管理志愿者黄正奎说,他家就住在社区,从春节之前开始,他每天志愿工作11个小时,没有休息过一天。“前几天,一位社区老人突然离世,我帮忙送去医院,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4点。社区目前仅有4辆政府统一安排的出租车,部分老人每周一三五要去医院透析,有的老人要去医院开处方药,还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出行需求,这类日常社区琐事不少,如果能有更多社区志愿者就更好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柳 洁)

稳固企业信心也是战“疫”之急

  支持政策举措早研究、早出台、早落实,将有力地消除市场担忧情绪,稳住、巩固、增强企业抗击疫情冲击和影响的信心。支持政策早一天出台,既能够让企业安下心来,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能够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有利环境,使其更有信心有动力谋划好立春后的生产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伤害。   疫情防控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但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也紧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一项紧要工作就是尽快给广大企业吃上“定心丸”,稳住企业信心。   近几天,网络上开始出现西贝等餐饮龙头以及携程、凯撒等旅游企业“求救”的声音。2月3日,尽管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股市开盘依然大跌,这实际上是市场担忧情绪的释放。   市场出现担忧情绪是正常的。此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近年来第三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非典时第三产业比重为40%,2019年这一比重已升至53.9%。再看消费。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此次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恰恰是消费市场。有专家估计,“假定只考虑受冲击最大的三个行业,电影票房、餐饮零售、旅游市场,在短短7天内,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1万亿元”。   与这些可以计算的影响相比,更需要重视的是不确定性造成的市场担忧情绪。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对经济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发文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极强的韧性,IMF对此充满信心。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和发展韧性并未改变的情况下,尽快消除市场担忧情绪,稳住企业信心,已成为当务之急。信心比黄金重要,必须让企业保有信心,看到希望,稳住预期。   在抗击非典期间,受到影响的行业曾获得多项政策支持,包括对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给予部分政府性基金减免,对部分地区和团体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降息放贷支持等。受益于这些政策措施,旅游企业和旅游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应当及早启动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支持政策举措早出台、早落实,将有力地消除市场担忧情绪,稳住、巩固、增强企业抗击疫情冲击和影响的信心。从企业当前的需求来看,大多盼望此前曾经实施过的政策,比如希望社保、公积金基数可以按照当地缴纳基数下限执行,希望能够给予企业相应的稳岗补贴,希望给予企业新增经营性融资支持,放宽贷款用途及提供专项贷款,同时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返还上年所缴部分企业所得税,或者在特殊时期能减免企业增值税、降低增值税率、减免印花税等,以降低企业的基本运营成本。   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去年,我国日均新注册登记企业2万户。耽误一天,就影响上万创业者。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包括增加市场流动性,从借贷、融资、还贷等多方面予以居民及企业更为宽松的政策,实现民生经济减负。   近日,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针对企业的帮扶举措:深圳市多区向业主单位和经营者发出倡议,一批公司已经向商户免减租金;北京暂定延长1月份、2月份社保缴费期限,可在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补办;苏州市出台了十条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除了减税外,还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返还上年度50%的失业保险。   目前,各地全面复工在即,希望多层面多领域多地区的支持政策能尽早组合出台,早一天给企业吃上“定心丸”,这有利于企业安下心来,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能够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有利环境,让企业有信心有动力谋划好严冬过后的春天,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伤害,赢得这场全民战“疫”的最终胜利。(作者:佘 颖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受困企业金融服务要“三优”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响下,受困企业的帮扶问题正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五部门已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其中均提到“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这一点。   笔者认为,真正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需做到“三优”。一是优先疫区的信贷资源供给,“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二是优化还款安排,为受困企业合理延后还款期限,且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三是优惠资金价格,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并减免相关手续费用。   首先,优先疫区信贷资源供给,解受困企业应急资金之渴。对于重要医用物资生产企业来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急需采购大量原材料、支付员工薪酬,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难免会出现流动性紧张。因此,应引导商业银行快速梳理“重点企业清单”,由企业主授信行安排专人“一对一”强化对接,全面了解企业的资金缺口及生产需求。如果主授信行是全国性商业银行,那么总行要及时灵活调整疫区分行的区域融资政策,为受困企业安排“专项信贷额度”,优先重点保障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   在信贷资金审批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让资金尽快到位,以助力各类防疫物资生产不间断,运输不间断,使用不间断。   其次,优化还款安排,为受困企业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做到银企“同舟共济”。对于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开工的企业来说,既要继续支出租金、人工等成本,又暂时没有新增营业收入,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陷入资金短缺,进而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对此,商业银行应落实央行等五部门要求,企业如果因疫情影响出现严重还款困难,银行可对其予以展期或续贷。从具体操作看,可运用“无还本续贷”“年审制”等创新方式,在信贷风险可控前提下,对有续贷需求的企业“应续尽续”,特别要确保在到期当天完成续贷工作,避免企业借“过桥资金”转贷。   第三,优惠资金价格,金融机构应勇担社会责任,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减免相关手续费。目前,针对湖北省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性贷款,多家商业银行已宣布,在现有利率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受困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经济负担。   下一步,为更好发挥金融帮扶受困企业、支持疫情防控作用,监管层还应多方联动。一方面,央行可继续强化预期引导,通过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则可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继续给予贴息支持。(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对中国疫情反应过激损人害己

  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疫情面前,世界各国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绝对的旁观者。面对战“疫”,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施以援手,共克时艰。对中国疫情反应过激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只能损人害己,被人唾弃。   近日有美国高官抛出“中国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谬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将有助于加速工作岗位回流北美”,并促使美国企业重新考虑涉华业务的供应链等风险问题。   真荒唐!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居然有政府高官把利用此次疫情当做治疗美国制造业的“药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振制造业,让自己“再次伟大”。为治一己之病,美国一些政客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放得竟然如此之低,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平日张口闭口重视人权,但在疫情威胁中国和世界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严峻关头,这些人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人文关怀,反而幸灾乐祸,乘人之危。这种冷漠冷血,充分暴露了其阴暗心理,为世人所不齿,受到广泛谴责,遭到很多正义人士的口诛笔伐。   福布斯网站资深撰稿人杰克·凯利发表文章说,这样的言论不合时宜,显得麻木不仁。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在中国面临困难之际,这样的言论是“卑劣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指出,在一个全球价值链世界里,任何干扰进口的东西,无论是关税还是病毒,都会增加生产成本,当前的疫情对美国没有好处。《纽约时报》刊发评论称,新型冠状病毒并不有利于美国!   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在疫情面前,世界各国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绝对的旁观者。面对战“疫”,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施以援手,共克时艰,甚至连一些并不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运来了急需的口罩和防护服。令人遗憾的是,“隔岸观火”的美国政府却接连打出三个“第一”组合拳:第一个从武汉撤出其领馆人员,第一个提出撤出其使馆部分人员,第一个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全面限制措施。这居然是曾经那么自信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所为。   需要指出的是,对中国实施“旅行禁令”,限制正常的国际旅行和人员流动,与世卫组织的建议完全背道而驰。世卫组织的声明白纸黑字写得非常明确:“不建议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世界旅游组织也发表声明,要求遵守世卫组织的建议要求。如今,美国政府置两大国际组织的权威于不顾,带头采取禁止过去14天内曾赴华旅行外国人入境等措施。这不仅有侵犯公民旅行自由的嫌疑,而且并不能真正降低病毒扩散的风险。此外,少数美国政客还居心叵测地利用疫情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试图从中国薅所谓“疫情红利”。如此落井下石之举,无论从哪种社会道德标准看,都是极不光彩的,最终只能是损人害己,被国际社会所唾弃!(作者:郭 言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