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历史性突破!中国经济将长期稳定向好

原标题:2019年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   历史性突破!中国经济将长期稳定向好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未来的走向;既有牢固的基础,也有条件的支撑——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6.1%,符合6%至6.5%的预期目标;按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9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未来的走向;既有牢固的基础,也有条件的支撑。   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   2019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宁吉喆分析说,从经济增长看,2019年GDP比上年增长6.1%,符合年初提出的6%至6.5%预期目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实现了新跨越。   从就业水平看,2019年各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在5.0%至5.3%之间,低于年初提出的5.5%左右预期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明显高出年初提出的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且连续7年新增就业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从价格水平看,2019年CPI同比上涨2.9%,符合年初提出的3%左右预期调控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略有回落。   从外贸外资看,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4%,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6%,实现了外贸稳中提质。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前11个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全年有望超过1300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10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352亿美元。   从居民收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实际增长5.8%。人均GDP增长5.8%左右,达到了全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预期目标。   从质量效益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得到巩固。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有所提高。微观杠杆率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来衡量,11月末是56.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长是快于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宁吉喆说,总体来看,全年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在年初的预期目标范围内。   仍然是最大发展中国家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表明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这不仅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宁吉喆说。   在宁吉喆看来,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我国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根据比较计算,这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4个国家2018年GDP之和大体相当。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巩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亿吨,是世界第一大产粮国,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高的粮食产量。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拥有世界上所有工业分类。   这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收入质量在提高,消费质量也在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进一步扩大。   这标志着中国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近15亿人。随着总人口达到14亿的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球这一行列国家的人口规模将接近30亿人。...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增强

  从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看,核心金融数据整体向好,融资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企稳回升,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法定准备金率处于适度水平,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存在一定的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1月16日发布的2019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3.08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   “从12月份数据看,核心金融数据整体向好,结构在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企稳回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持续加快,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当前的金融体系更加健康,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通畅。   M2增速有所回升   “2019年末,M2增速有所回升。这是人民银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控,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体现的结果。”阮健弘说,2019年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适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升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推动了M2增速的企稳回升。   阮健弘表示,从数据上看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末人民币贷款增速12.3%,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银行债券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银行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5.6%,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较好支持了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三是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规模的降幅收窄。2019年末降幅为6.4%,比2018年末的9.8%收窄了3.4个百分点。   阮健弘认为,总体看,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19年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2.4%,比上月末高了0.7个百分点,货币的派生能力比较强,货币乘数处于较高水平。   “2019年12月份信贷、社融数据整体表现平稳,结构调整态势延续。这一方面体现了央行控制宏观杠杆率、不搞大水漫灌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投资等支持力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正在取得效果。”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3.08万亿元。阮健弘表示,这显示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从结构上看,贷款和债券是多增,表外融资是少减,“两增一减”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多增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表示,“两增一减”与治理影子银行有关。2019年表外融资3项少减了1.18万亿元,而2018年减少了4.2万亿元,这显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压缩。   结构优化效果明显的还有信贷。王青认为,从全年看,人民币贷款较上年小幅多增,主要表现为增速的“一降一升”:房地产相关贷款增速下行,而普惠口径小微企业信贷增速显著加快。全年新增社融规模比上年多增约3万亿元,扭转了上年大幅少增约3.6万亿元的势头。这显示局部信用收缩局面正在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对公司类贷款投放,特别是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新增公司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6.2%,较上年上升了4.83个百分点;二是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67.4%,较上年末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进一步降准还有空间   新年全面降准后,后续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空间有多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在当前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背景下,维持一定的存款准备金水平是必要的,综合国际国内看,目前我国法定准备金率处于适度水平,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存在一定的空间,但这个空间是有限的。   “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打破贷款市场利率隐性下限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孙国峰说,2019年12月份,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已超过16%,也带动了整个贷款实际利率水平的下降。2019年12月份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为5.74%,是2017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19年8月份LPR改革启动以后,新发放的一般贷款的平均利率下降0.36个百分点,而2019年底1年期LPR较改革前下降了16个基点。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下降幅度比LPR下降幅度要大,说明利率传导效率正在提升。   随着LPR改革的推进,如何理解“降息”?孙国峰表示,降息涉及基准利率。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LPR改革后主要是由市场来决定;存款的基准利率还将长期保留,作为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还要发挥。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基本面的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目前,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明显,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2019年小微企业贷款呈“量增、价降、面扩”态势。截至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2704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6.4%;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161万元,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户均余额31万元,小微贷款普惠性进一步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姚...

房价窄幅波动 楼市稳字当头

  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份,各地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房地产市场保持总体稳定。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线城市二手房房价年底“翘尾”。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介绍,2019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回落;二手住宅涨幅略有扩大。初步测算,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别上涨0.4%和0.7%,上海持平,广州下降0.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别上涨0.6%和1.0%,广州持平,上海下降0.2%。   对于一线城市二手房房价这一变化,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二手房成交价格微涨和挂牌量减少有一定关系,“从58同城、安居客的线上数据看,2019年12月份全国新增挂牌二手房源量环比下跌4.1%,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新增挂牌量均有所下降”。   二三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出现回落。孔鹏表示,2019年12月份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微扩,同比涨幅回落;二手住宅涨幅相同或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9年12月份,31个二线城市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和6.7%,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6个和0.3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7%和3.9%,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2019年楼市走进预期稳定区间,呈现‘年稳季变,空间分化’的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这主要源自持续实施的楼市调控,“中央调控不动摇和基础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决定着‘市场的稳’,而持续调控和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影响着‘市场的变’”。   对于2020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倪鹏飞认为,楼市调控政策总体基调不会变化,2020年楼市仍将会在合理区间运行,保持“年稳季变和持续分化”的态势。   首先,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化和机制化。“例如,将会基本建立住房、土地和金融的全国监测和监管体系,将会完善住房、土地和金融调控的联动机制,将会探索金融、土地、税收‘因城施策’的调控机制。”此外,倪鹏飞认为,调控政策将会因时因地微调。“一方面,各地市场的分化和变动差异将导致出台的政策在松紧上有更多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短期波动,房地产金融和土地调控政策的松紧节奏也会相应变动。”   总体来看,2020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降温通道。“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楼市不会出现剧烈波动。”倪鹏飞说,由于目前新市民刚性需求、老市民改善性需求、各种拆迁改造的重置需求依然保持增长,这也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相对乐观的预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君壁)

信心稳了,人民币“步步高”

  受宏观经济企稳、贸易形势缓和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人民币汇率表现强势,对美元中间价升破6.9关口,创5个月新高。市场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促使外资加快流入。展望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会是单边走势,而是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双向波动,继续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   近期人民币汇率表现抢眼。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13日至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4日上调;其中,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954,较前一交易日上调309个基点,创2019年6月21日以来最大升幅,并创2019年8月1日以来新高。   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民币和美元会同时升值?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基本面与消息面共振   “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明显,主要受基本面和消息面两方面因素影响。”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基本面上,经济企稳、贸易形势缓和等因素表明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两个月站在荣枯线之上,显示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支撑人民币升值。   消息面上,国际形势出现缓和迹象,令市场避险情绪回落,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下阶段走势预期乐观。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认为,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令市场对贸易局势的忧虑得以下降;同时受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和市场情绪共振推动,以及年底结汇需求增加,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平稳态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在美元指数走高情况下仍然维持强势运行趋势。   回顾201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围绕中国经济基本面波动,但不排除短期会受个别因素干扰。2019年8月5日,人民币汇率破“7”。但随着中美贸易谈判重启,自9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走势再度回暖。   2020年伊始,人民币汇率延续了走强态势。1月5日至11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累计上涨525个基点,周涨0.75%。   汇率“操纵说”不攻自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强的同时,美元指数并未大幅贬值。市场人士认为,市场供需在决定价格方面扮演着更大的角色,人民币汇率强势反弹,也让汇率“操纵说”不攻自破。   “从历史情况看,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大多数时间是一致变动,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同时升值值得关注。”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在新兴市场货币走势的大背景下,风险情绪提振对于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大,美元指数上涨或为短期现象。   市场人士认为,当前贸易形势转暖、经济增长预期改善、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结汇增加等诸多因素均支撑人民币维持偏强特征。这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促使外资加快流入。   数据显示,外资正不断加码人民币资产。从债券市场看,2019年境外机构投资者净买入中国债券1.1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2019年12月末,中央结算公司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的人民币债券面额达1.88万亿元,自2018年12月以来连增13个月,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权益市场上,2019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351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以来截至1月13日,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累计净买入420亿元。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称,近期人民币汇率表现抢眼,多次出现日内快速升值的情形,加之日前美国财政部宣布取消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认定,资本流入出现趋势性增长,明显利好国内资产价格。   继续当好“自动稳定器”   展望未来,曹源源认为,尽管短期内多空因素交织可能对人民币走势带来一定扰动,但贸易形势缓和将改善中国出口贸易条件,中国经济企稳预期仍然很强,加之汇率弹性扩大令市场预期更趋平稳,预计人民币大概率将维持双向波动,且偏强势运行。   “从中长期看,在中国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国际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资本市场;而且从全球范围看,中国股市估值水平较低、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债券、股票的配置热情较高,资本项目流入有助于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从而推动人民币升值。”温彬说。   温彬表示,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没有改变。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其可以更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弹性也会明显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会是单边走势,而是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双向波动。   “多重利好推动人民币汇率回归升势,这一趋势短期内仍有望延续,汇率走强也会对债市等其他金融市场起到促进作用。”业内人士认为,全年看,在经济企稳、国际收支平衡、贸易局势缓和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币汇率预计仍会保持基本稳定。...

为什么“三块地”改革不改不行?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要入市交易,必须通过政府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这种制度虽在保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中发挥了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从2015年开始,我国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以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   今年1月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回望这部法律修订和实施过程,“三块地”改革从试点、延期、扩围到上升为法律的探索实践,值得关注。   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介绍,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统称为“三块地”改革。肇始于2015年的“三块地”改革,经过两次延期,于2019年底结束试点,相关经验已经过修法得以固化。   为什么要进行“三块地”改革?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深有体会。战旗村当年办企业失败后留下的六七十亩地闲在那儿,无法耕种,不能出售,村民看着心疼。郫都区“三块地”试点启动后,战旗村把土地修整后重新入市,搞农耕体验园,使荒地变成了宝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认为,改革前,村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要入市交易,必须通过政府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经营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城乡建设用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源头也在这里。”刘守英说。   这种二元土地制度虽在保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中发挥了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例如,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实行征地;建设需要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这一规定规范了建设用地市场,但没有给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留下通道。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管制,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主体与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3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试点启动后,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深入试点地区调研。她说,每到一地都要强调中央政策要求,防止走偏试歪。改革试点改什么、试什么,不是大破大立,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稳中求进,重点解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问题。   在浙江德清莫干山造型古朴别致的醉清风度假酒店,经济日报记者见到了第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证》的主人赵建龙。2013年,他花100多万元买下一幢旧厂房,准备建民宿酒店。但买下后,项目却“卡壳”了。这是由于旧厂房属于工业用地,要变为商业用地,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土地再拍卖,手续烦琐,实施起来有难度。2015年,德清敲响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赵建龙以总价307万元拍下该地块,一块废地重又迎来生机。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33个试点县(市、区)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1275宗、18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入市地块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总价款约257亿元,收取调节金28.6亿元,办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228宗、38.6亿元;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5.8万宗、111亿元。至此,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政策性成果。2019年1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试点延期至2019年年底,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修订相关法律的程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了不起!

  2019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巨大潜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本月,国家统计局将正式公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成就?   彰显更强大综合国力   “这一经济规模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殷实,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数据,目前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总规模约16亿人。随着我国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球就有30亿人进入这个行列,这无疑将对全球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照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收入3996美元至12375美元),全球人均收入从3996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54年。其中,韩国用了13年,新加坡用了15年,巴西用了40年,而中国只用了12年。”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说,我国人口基数明显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能在经济底子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在更短时间内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并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减贫),确实来之不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GDP只有几十美元。1978年,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直至2001年才站上1000美元关口。而从1000美元到1万美元只用了18年时间,这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巨大潜力。   “尽管我国人均GDP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中等生’,但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显然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李佐军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又前进了一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无论是GDP总量规模还是人均GDP,背后都代表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徐洪才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背景下,人均GDP实现稳步增长,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佐证。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将进一步提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信心。   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此前主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上,有专家指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代表着整个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那么,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李昕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无论以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测算,我国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不仅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李昕分析说,中等收入群体壮大,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的主要力量;有利于促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有利于扩大我国消费市场的世界影响,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高经济韧性。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在参加经济日报举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时表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升级趋势也会进一步加快。   李佐军表示,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加大,增长的韧性也会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相同增速代表的增量规模更大,宏观调控的空间更灵活,投资和消费也会进一步增长,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在徐洪才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其内在重要支撑是近14亿人口。这一庞大群体本身有着巨大消费需求,随着人均GDP增长,将进一步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是需求不足。如何把‘蛰伏’的经济潜能释放出来,是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徐洪才说,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40万亿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不仅消费规模将继续扩张,消费升级态势也越来越明显。   徐洪才说,当前我国供给侧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供给结构仍有待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人均GDP再上新台阶,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文化、旅游、信息、健康、养老、体育、娱乐消费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这些需求将为商家和企业投资提供方向和指引,最终形成带动新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2019年我国外贸量质齐升 民企首次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情况下,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19年,我国仍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从贸易结构看,我国外贸进出口产业链正不断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延伸,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正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表示,预计2020年我国外贸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三因素助力外贸逆势增长   “从初步分析看,2019年我国仍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邹志武说,如按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总值会略有下降,但出口仍呈现0.5%的正增长。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前10个月的数据,我国出口在全球十大贸易国中表现最好。   首先,国内经济稳定表现为外贸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   邹志武表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我国外贸能够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国经济拥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这种韧性在外贸领域同样具备。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制造业基础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去年我国有实际进出口活动的外贸企业达到了49.9万家。尤其是生产经营更加灵活的民营企业,释放出更强的外贸发展活力。”邹志武举例说,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最大外贸主体,出口占比更是超过50%。   此外,贸易多元化成效显著,我国贸易伙伴已遍布全球、多点开花。据统计,2019年我国在对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较快增长的同时,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经济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了10.8%、6.8%和8%。   再次,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释放。201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出台了规模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   民企首次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   进出口规模逐季攀升、贸易多元化成效显著、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梳理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的诸多特点,民企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无疑是亮点之一。   据海关统计,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7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9.9%。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民企活力显著提升,拉动全年外贸增长4.5个百分点。据统计,2019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40.6万家,这一数据较上年增加了8.7%。“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反映了国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我国外贸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表现。”邹志武说。   民企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增强。2019年民营企业对各个主要市场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在保持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了25.6%、11.4%、15.6%,均高于全国对上述地区的出口增速。   “针对民企当中中小微企业占比高,在资金周转、纳税、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的现实情况,我们推出了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把商业保险机制引用到支付税款上,这项改革受益最大的、参与最多的是民营企业。”邹志武说,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及时办结通关手续,通关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邹志武透露,海关下一步准备研究出台专门针对民营外贸企业关注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惠及企业的支持措施,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

  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具有重大意义。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必将进一步弘扬中缅“胞波”情谊,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   “胞波”情谊历久弥新   缅甸是中国友好邻邦,中缅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民族相融,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互称“胞波”。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根据目前中缅双方达成的安排,习近平主席此访将达成多项重要成果。1月12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在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将同缅方领导人共同出席双边交流合作文件交换仪式,届时双方有望达成数十项合作文件,覆盖政治、经济、人文、民生、地方合作等诸多领域,展示双方传承传统“胞波”情谊、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意志。   云南大学副校长、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表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缅甸是一次划时代的访问,对中缅关系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大特殊意义,将极大地推动中缅关系全面提质升级。   缅甸问题专家宋清润谈到,缅甸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上世纪60年代首个通过友好协商同中国解决边境问题的国家,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树立了典范。   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中缅经济走廊及大项目合作带动了缅方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缅两国将以习近平主席访缅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签署系列合作文件,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将在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上下功夫,推动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陈海说,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必将成为造福两国人民的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   宋清润表示,此次访问期间,中缅双方将磋商重大合作方向,两国有望落实更多重大项目、实现更多政策对接。目前,中缅经济走廊这一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完善,具体的合作项目也在推进中,例如中缅铁路、公路、工业园区建设等,规模较小的投资项目也有很多。“中缅是近邻,各方面的合作有天然的优势,双方的合作互补性很强。”宋清润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谈到,“一带一路”是目前双方合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国目前合作比较好,内容和项目很多,但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中缅“一带一路”五通合作还有不小差距,发展潜力巨大。除了铁路建设、电力项目等,两国在海洋经济合作、数字经济合作方面也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   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缅,将与缅方主要领导人共同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活动,这将加强两国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开启两国世代友好往来新篇章。   近年来,缅甸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士到缅甸投资兴业和参访旅游。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缅两国政府互办文化活动,每年派出文化互访团组接近50个。中缅两国教育交流密切,每年都有缅甸学生获得中国奖学金赴华留学,两国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院校等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陈海表示,2020年是中缅文化旅游年,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两国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中缅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明阳)

让农民工告别“忧酬烦薪

  王 威作(新华社发)   临近春节,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备受关注。经过多方努力和多年治理,欠薪高发、多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根治举措,包括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治理欠薪的考核力度、工资保证金、实行工程款和人工费分账管理、实名制管理等。   下一步,人社部将进一步督促各地区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年度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制,纳入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的考核和监督内容——   临近春节,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备受关注。眼下,各地各部门正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化解隐患,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存量欠薪案件春节前全部清零,保障春节前农民工都能拿到工资返乡过节。   记者近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2019年11月底,人社部门共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5.1万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73.5万名劳动者追偿被拖欠工资等待遇67.9亿元,根治欠薪取得阶段性成效。   欠薪高发多发态势得到遏制   年末岁尾,是建筑行业工资结算高峰,也是欠薪案件高发期。记者从地方人社系统获悉,近期,多地公布治欠成绩单,部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浙江省立案办结各类欠薪案件401件,为6098名劳动者追偿工资5950.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71.9%、61.5%和67.3%。2019年前11个月,上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企业欠薪案件4417件。2019年前10个月,甘肃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发现涉及农民工欠薪案件753起,为3974名农民工追回工资4017.82万元。   “近些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各级政府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根治举措,包括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治理欠薪的考核力度、工资保证金、实行工程款和人工费分账管理、实名制管理等,治理欠薪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企业薪酬研究室主任刘军胜说。   经过多方努力和多年治理,欠薪高发、多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据人社部统计,全国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欠薪案件数、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及涉及人数3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降幅都在30%以上。   目前,全国有逾2.88亿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此,2019年11月初,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决定从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春节前,在全国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坚决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我们20余万元的工资有着落了!”2019年12月16日,冯建某等10位民工在江西省遂川县劳动监察局投诉,他们在某施工企业做木工,尚有20余万元工程款未结清。通过工作人员协调,当日下午业主王某承诺,当月底支付完拖欠工资。为避免年底“讨薪难”,遂川县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与治欠保支检查督查工作,对各类在建项目及已竣工但仍存在欠薪的工程项目开展检查督查。   欠薪问题仍需治本   尽管治欠效果明显,但农民工欠薪问题未根本解决。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仍较突出。此外,东部一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有所增加。   刘军胜表示,目前治理农民工欠薪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设项目资金不到位,不仅一些社会投资项目,而且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存在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工程款相互交织;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违法行为,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时有发生;施工单位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加剧了处于利益末端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人社部劳动保障监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根治欠薪目标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比如,形成欠薪的深层次矛盾短期内还无法彻底化解,欠薪问题源头治理难度大。同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的保障工资支付制度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也还需要建立健全解决欠薪的保障性兜底措施。由于大量欠薪线索反映的欠薪案件时间跨度长,有的涉案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主体不复存在,监察执法无法调查取证,基层执法效能尚不能满足根治欠薪需要。   用硬招让“无欠薪”常态化   记者了解到,随着春节临近,各地正在按照冬季攻坚行动第二阶段部署开展执法检查。各地将重点聚焦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把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严盯死防、限时办结,对欠薪零容忍。   近期,青海省召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和欠薪隐患排查力度,提出“所有欠薪案件春节前结案、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无拖欠”的目标;上海采取“组合拳”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拉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加大对恶意欠薪威慑力,确保在本市务工的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安徽省通过进一步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工资支付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山东日照:变问题清单为服务清单

  “以前,一单业务需要往返5个科室,现在1个工作人员就搞得定。”刚刚完成出口货物查验的山东日照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的孙晓鹏说。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日照市聚焦事关群众利益、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将“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着力让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点滴之中。   日照市在主题教育中敢于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通过深查细纠,发现市级部门单位问题1800余条,领导干部个人问题3200余条。同时,该市把电视问政作为查找问题、推动整改的有力抓手,专门举办了一期以“生态立市”为主题的电视问政,被问政单位高度重视,按照现场的承诺,连夜召开会议逐项部署研究。   通过征求意见、座谈走访等方式,该市各级各部门敞开大门查不足,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即知即改问题清单172项,并开展信访积案、农村三资、学前教育等“六项行动”,10年以上积案全部化解,5年以上化解72%。   针对学前儿童“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该市规划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76所。聚焦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该市投资5000万元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发放14.94万张电子健康卡,实现往返医院次数减少、重复排队次数减少、门诊候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减少“四个减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蒋月阳)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关键进展

  当前中小银行机构的风险情况如何?接下来如何采取分类措施化解风险?车险综合改革目前进展怎样?在1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据介绍,2019年银保监会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妥善处置重点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9年银行保险业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情况。   罚没银行保险机构14.5亿元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介绍,2019年银保监会持续加强金融监管,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妥善处置重点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关键进展。全年处置不良贷款约2万亿元,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稳妥处置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1.4万亿元;继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有效治理网络借贷风险,2019年末全国实际运营网贷机构248家,较年初下降76%;有序处置问题金融机构,会同人民银行依法接管包商银行,稳妥推进恒丰银行、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坚决抑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严厉查处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经过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得到查处。同时,2019年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2849家次,处罚责任人员3496人次,罚没金额合计14.5亿元。   黄洪表示,新的一年,银保监会的重点工作包括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继续拆解影子银行、加强资产质量监管、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查处违法违规搭建的金融集团、深入推进网络借贷专项整治、继续努力配合地方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有效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进一步弥补监管短板等9个方面。   针对个别中小机构风险较高的情况,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回应称:“银保监会对这些机构进行排查,采取名单制管理,千方百计化解风险。另外,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除了常规手段外也要采取主动出击等措施。”肖远企表示,对于中小机构的风险,今年同样会采取综合手段,但是根据每家机构的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措施进行化解。   银行业新增贷款17万亿元   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有部分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银行业、保险业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说,银保监会主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面做好“六稳”工作。2019年,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保险金额约6470万亿元,赔付和给付支出1.29万亿元。   据介绍,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的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7800亿元,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推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国已设立银行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超过750家。全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1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24%。此外,对区域协调发展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推动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各类投资计划,目前支持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规模分别超过6000亿元和2500亿元。   祝树民介绍,为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保监会持续规范涉企收费,鼓励银行对普惠金融单列信贷规模、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加大续贷支持、提高信用贷款占比等。截至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有贷款余额户数2100多万户,较年初增加380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同时,对部分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债委会、开展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全国共成立债委会大概1.9万家,民营属性为主的企业约1.4万家。   在保险业方面,银保监会继续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2019年1月至9月,养老年金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分别为415亿元和5677亿元。联合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生猪产业支持力度,深化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试点。2019年1月至11月,农业保险为1.78亿户次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为4400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25亿元。   车险综合改革将适时推出   消费者保护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9年,监管直接接收办理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事项3.13万件,同比增长69%。”银保监会首席会计师马学平在发布会上说,“从5元运费险投诉到8100万元的理财投诉,从手机碎屏险到巨额财产险,我们都认真处理,及时回复消费者。”   马学平表示:“2019年,银保监会开展了收费、信贷业务、代销业务、理财业务、销售合规、理赔时效、客户信息真实性等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的现场检查,将消费者保护监管延伸至银行保险经营的全流程。扩大消保惠及对象的覆盖面,同时根据早预警、早识别、早处置原则,针对检查和投诉督查中发现的消保苗头隐患,约谈各类机构63家,对于金融集团,要求在集团层面建立健全消保体制机制,提升重点金融集团的消保管理水平。”   据介绍,通过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和现场检查以及投诉督查工作,银保监会全年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真金白银地清退、赔付消费者40.92亿元。   针对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车险问题,黄洪回应说:“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车险监管方面加大了力度,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定价、高手续费、粗放经营、无序竞争、数据失真的问题仍然存在。”   黄洪表示,加快车险改革已经是摆在银保监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一步改革,将把握好改革总体要求,采取交强险与商业改革相结合,条款与汇率改革相结合,保障与服务改革相结合,市场和监管改革相结合,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据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制定车险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将在今年适当的时机正式实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

360集团:守护5G时代网络安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表示,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碰撞,过去的共识和秩序正在重构。而对于我国而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2020年的重点任务。   5G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由它提供的超强的、极高密度的接入能力和高速上传能力将为国内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力。   此前,国内只有几家互联网企业拥有真正的大数据,但5G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将获得大数据技术支持,云计算乃至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将普及到互联网领域以外的诸多传统行业。   “从现在开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通过5G串联起来,从而催生更多新应用和新业态。”在周鸿祎看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几个典型应用场景有望在今年率先落地。   然而,5G给网络安全带来的新挑战更应引起重视。具体而言,5G时代,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联网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软件漏洞数量也将等比例增加。未来,基础设施运行、政府治理以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都将架构在通信网络和应用软件上。一旦这些软件遭遇攻击,社会运行的根基就会随之动摇。同时,数以百亿级的设备联网将彻底改变原有的网络拓扑结构。“这意味着传统的安全防守思路将全面失效。如果我们不思改进,就将在网络安全领域演绎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周鸿祎说。   在万物互联时代,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换言之,从网络上发起的攻击将给现实物理世界带来伤害。因此,网络安全服务商应当具备“看见威胁”的能力,即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筛选和研判,从百亿级的数据样本中发现有价值的攻防线索。   为此,360集团推出了实现网络安全防御智能升级的雷达系统——360安全大脑。它以安全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威胁情报、知识库、安全专家等关键能力为用户和传统安全产品赋能,提升对高级威胁和攻击行为的检测发现能力,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判断、处置、反制等决策进行辅助。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努力。“因此,在我看来,360安全大脑属于每一个人。未来,我们愿与业界一同将360安全大脑打造成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愿把自己的经验、数据、技术、能力开放出来,以一个技术和数据赋能者的心态与广大安全公司进行合作。我们不主张单兵作战,我们希望立足高端安全服务,建设安全大生态,通过互补共赢的合作凝聚全产业力量,赋能中小型安全公司,推动安全产业共同成长,守护并解决社会、城市、家庭和个人等多领域的安全问题,为5G时代的网络安全提供全面保障,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周鸿祎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通胀预期转向,货币政策减“烦恼”

  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CPI也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变量。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样需要关注物价水平。2019年,央行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接下来,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使得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5%,低于市场预期。从2019年全年看,CPI同比上涨2.9%,顺利实现了2019年初确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数据公布后,市场上有关CPI走升的预期明显降温。   多家机构预计,2020年,猪肉市场供应有望逐步恢复和稳定,随着生猪价格下行,CPI同比涨幅也有望稳步回落,物价不存在全面上涨的基础。   此后,市场上担忧货币政策的情绪也明显缓解。2019年,CPI走高时,不少人曾担心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人说这会“掣肘”货币政策。   那么,货币政策与CPI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对普通人来说,CPI是观察生活成本的指标,但对于一国而言,CPI更是观察宏观经济的重要窗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CPI也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变量。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样需要关注物价水平。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较快、通胀有大幅上行的趋势,货币政策应该收缩,避免物价出现全面、大幅的上涨。反之,通胀疲软,则应放宽货币政策。目前,全球多个央行都把盯住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锚,用于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比如,因为通胀数据持续低于2%的政策目标,美联储、欧央行在2019年均迈开了货币再宽松的步伐,寄希望于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经济,让通胀重返政策目标。   因此,2019年国内CPI出现上涨后,市场普遍担心,这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在谈到通胀目标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指出,正确的做法是,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胀目标,从1%到4%可能都是合理的选择区间。比如,发达国家和人口老龄化经济体最优的通胀目标可能是1%或1.5%,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年轻化经济体可选择3%或4%,有些持续高通胀的经济体还可以把通胀目标定得更高一些,比如超过4%。货币政策(比如对通胀目标的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但前提是这种引导离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趋势不远,这样的货币政策才是符合实际和有效的。   2019年,央行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   从CPI上行的背景看,CPI涨幅上升主要受肉类食品影响,是典型的部分食品导致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而且,从未来一段时间看,市场普遍预计2020年下半年后,翘尾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并将更加稳定,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2020年新年伊始,央行0.5个百分点的降准也打破了所谓的货币政策“掣肘论”。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释放了8000亿元长期资金,这将有利于带动实体经济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减轻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负担。   在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下降之后,降准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走向另一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定调——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要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政策过紧,会加剧总需求收缩和经济下行;政策过松,又可能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债务并积累风险。因此,要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内部来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是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全球范围来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是我国经济的“亮点”之一。正如易纲所说,未来几年,还能够继续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和市场所羡慕的地方。   目前,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仍然实行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仍保持在2.5%之上。相比之下,2019年美联储结束加息,并进入降息周期。2019年7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降息3次共75个基点;欧央行也于去年9月份开始降息并重启了资产购买计划;更有部分国家,如日本、瑞士等国已经深陷负利率政策之中,非常规货币政策被迫“常态化”。   然而,“大水漫灌”式的非常规政策效果仍存在争议。从目前的国际实践来看,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的货币刺激可能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从中长期来看,反而会带来诸多“后遗症”,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危机的调整过程更长。正因如此,易纲指出,应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1月12日,在经济日报社举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谈到货币政策时,再度明确了货币政策的稳健取向。   接下来,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使得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形势下,也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预期、宏观杠杆率和汇率的稳定。着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薄弱环节,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作者 陈果静...

“瑞雪兆丰年”与“拥抱和平”

  1月6日,元旦后第一个工作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雪后初霁,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基里巴斯总统马茂举行会谈。这是今年中方接待的首场国事访问。基里巴斯正是中国建交国朋友圈中第180位新成员。   第180位,意味着90%以上的主权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也意味着世界上有这么多主权国家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肯定和认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是实打实的。   交朋友,讲一个“诚”字。习近平主席在会谈前为马茂举行了欢迎仪式,会谈后共同见证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从开年这场外事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不搞“国强必霸”。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里巴斯总统马茂在雪中登上了长城,对于这位来自太平洋岛国的朋友,这的确是新奇和新鲜的体验,心情也是相当的好。   “总统先生访华正值北京迎来新年第一场雪。中国有句话,瑞雪兆丰年。我们有信心,2020年中国的发展会更好。”习近平主席的这席话,掷地有声,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的确,新年以来我们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不断。1月1日,《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两部重量级法规同步落地实施。1月6日,人民银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在多项利好影响下,1月7日,A股市场新年第四个交易日,上证综指越过3100点。这是该指数时隔10个月再次站上3100点。   1月7日,一段特斯拉CEO马斯克兴奋得当场脱了西装表演舞蹈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这位网红CEO专程从美国飞来上海,出席特斯拉“中国制造Model 3交付仪式”及“中国制造Model Y项目启动仪式”。从一片荒芜之地,到新能源汽车交付使用,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一奇迹,让马斯克抑制不住兴奋,当场起舞。   这就是中国速度!没有哪个国家能比。这种速度的创造,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其基本背景,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中国基于法治、和平、稳定的营商环境。   和平有多重要,无人能质疑。和平是一切经济社会行为及人们的生活的基础。但和平,并不是那么容易。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   上周,中东依然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持久和平依然是“梦想”。   一周时间,紧张局势反反复复,油价、金价、金融市场也随之起伏。新年伊始,美国动用无人机在第三国杀害伊朗高级将领,这种单边军事冒险行为导致中东海湾地区形势高度紧张。6日,成千上万民众参加了苏莱曼尼的葬礼。作为报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8日向驻有美军的伊拉克军事基地发射导弹。当地时间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全国讲话,称袭击未造成美方人员伤亡,美国将对伊朗实施新的经济制裁,但也愿与伊方就共同利益合作。有媒体报道说,特朗普称“我们已准备好拥抱和平”。市场对此的解读是,美伊军事冲突前景趋缓。为此,国际油价和黄金价格有所回落,但波动风险依然存在。   针对当前美伊关系及海湾地区局势,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持续升级。尽管美国现在没有提出对伊实施军事报复,美伊之间的危机暂时缓解。不过,双方的敌对关系本质上没有改变,争端仍将继续,中东局势仍将持续动荡,战争如影随形。   在位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拥抱和平”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作者:陈学慧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财政部、一行两会等监管部门纷纷就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密集发声。   1月12日,在经济日报社举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近几年流入我国债市和股市的外资明显增多,成为我国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1月11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良好开局,加快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要注重投融资平衡发展,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行业机构增强财富管理能力。   1月11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0年首季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要促进养老投资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制定适合养老投资的金融监管办法,减少资本市场风险因素,增强养老资产投资意愿。要按市场化原则完善投资运营体制机制,提升养老金管理机构投资管理能力。   在同一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通过鼓励发展商业保险、理财、信托、基金等各类形式的养老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为何有关部门负责人如此关注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因为,这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呈现“货币多、资本少”特征,间接融资比例非常高,未来应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投资端增加中长期入市资金。   截至目前,我国证券基金机构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资本市场上权益类基金数量仍然较少,亟待大力发展,并扩大投资产品范围,以便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上周,中国银保监会召开了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引导银行理财和信托业稳妥转型,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在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和机构体系的同时,为资本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如果银行理财信托转型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其投资就会更多地向直接融资发展。   一个好消息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9年底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公募基金资产规模约为14.8万亿元,同比增加1.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之后,货币基金规模在有序缩减,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正快速上升。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逼近1.3万亿元大关。   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加快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证券行业机构要主动作为、突出主业,尤其要改变过去“吃快餐”的陋习,坚持“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行业本质,强化专业能力,不断满足广大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同时,推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预测将会进入“快车道”。应努力提升权益类基金的占比,使其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专业投资者。(作者:祝惠春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铁路牵引长三角一体化迈向高质量

  图为盐城至徐州东的D5672次列车驶离盐城站。徐州至盐城高速铁路、连云港至镇江高速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开通运营,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地级市实现了高速铁路互联互通。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着全国20%的旅客发送量。一条条高铁开辟出一道道高效、快速的城市走廊,成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最强“黏合剂”。   随着商合杭高铁商合段、郑阜高铁、徐盐铁路、连镇铁路董淮段陆续开通运营,沿线地区新型产业崛起,区域一体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铁路部门全力落实“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货运量”部署要求,积极实施货运增量,推动“公转铁”,也为区域经济换挡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长三角铁路第三批24个车站启用电子客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区段内高铁线路和动车组停靠站全部迈入电子客票时代。   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郑州至阜阳高铁开通运营。地处安徽省北部的阜阳、亳州两市就此迈入高铁时代,安徽省16个省辖市也实现了“高铁全覆盖”。   近一年来,长三角铁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为助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铁网络更密集   皖北,天高云淡。蓝白相间的高铁试验列车犹如一条巨龙,奔驰在进入运行试验阶段的商合杭高铁上。   这条高铁纵贯安徽南北,开通运营后安徽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拥有800多万人口的安徽阜阳将形成“高铁+普铁”综合性大型铁路枢纽格局,有力推动皖北精准扶贫、新型产业崛起和附近区域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从皖北到苏北,一条条高铁正在长三角地区结网。2019年9月16日,徐州至盐城、连云港至镇江(董集至淮安段)铁路启动联调联试,为运营创造条件。徐盐铁路开通运营后,江苏淮安、宿迁两市将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江苏13个省辖市将全部进入动车时代。   2019年9月17日,杭州西站枢纽暨湖杭铁路开工,建成后旅客自杭州西站枢纽至杭州东站只需约25分钟,至萧山机场只需45分钟。2019年9月20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南京至淮安城际铁路破土动工,待开通运营后,旅客从南京出发,1小时通达淮安,“铁转铁”后1.5小时可达宿迁。   规划中的沪苏湖铁路,穿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18年10月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关于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出批复,同意新建沪苏湖铁路,有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一条条高铁向前延伸,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随着商合杭高铁商合段、郑阜高铁、徐盐铁路、连镇铁路董淮段陆续开通运营,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将突破1.1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5000公里。   长三角地区正以全国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着全国20%的旅客发送量。一条条高铁开辟出一道道高效、快速的城市走廊,成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最强“黏合剂”。   区域联动新模式   共下一盘棋,共用一张网。面对区域一体化格局,铁路人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新时空不停步。...

把握新机遇 成就新辉煌

  1月12日,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在北京举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翟天雪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并自觉融入贯通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去。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对于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很多解读和看法。对此,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仅看到经济增速远远不够,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要树立长远眼光,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层面把握经济发展大势,看到新变化、把握新机遇、成就新辉煌。我们要坚持客观全面辩证积极地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度建设成就和经验,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制度建设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了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变化。企业家将会迎来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显著提升。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   (三)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从内部看,我们仍然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减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递减等问题;从外部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趋势年会”是经济日报正在着力打造的诠释宏观经济形势的品牌,从2020年开始每年在岁末年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就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举办。我们举办中国经济趋势年会,主要是想利用这个机会,邀请经济部门和高端智库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权威解读。同时,也请来自改革发展一线的同志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对话。这是经济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职责使命。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大家都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追梦者、奋斗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信心,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张小影)

谁将成为下一个“李子柒

  从酱腊肉、重阳糕、桂花酒等中国传统地方美食,到蜀绣、窗花、千层底布鞋等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再到贴春联、插艾草、吃月饼等传统节日习俗,她们讲述着中式生活的宁静致远。   网红江湖,几周一个新格局。   有人成了“头部”,火得一塌糊涂,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带货一哥”李佳琦;也有人触了礁,在被迅速推上热搜之后,又轻易地被人们遗忘,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还有人出了海,悄悄地收割着五湖四海的粉儿,短时间内成了国际咖,就像宁静致远的李子柒、田园质朴的滇西小哥。   为什么出海?在广阔的市场利用商业价值进行变现,让网红这个职业更加赚钱。俗话说,不会赚钱的网红不是好电商。Instagram的10亿月活、YouTube的20亿月活、Facebook的24.1亿月活……“站”在这些月活背后的,是全球用户的关注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是庞大的品牌广告预算的数字化迁移,是希望抢占全球化市场的企业们。如此诱人的蛋糕摆在面前,恐怕谁都会有尝一口的冲动。   所以,网红们选择出海并不奇怪,有专业的MCN机构全盘运作其出海也不奇怪,更值得探究的反倒是:为什么成功的是她们,为什么偏偏是她们让外国粉丝抱着手机欲罢不能?   解题之前,先看两则实例。入驻YouTube两年的李子柒发布的视频中,播放量颇高的一个是《花生瓜子糖葫芦,肉干果脯雪花酥——年货小零食》,长度10分11秒。视频中,李子柒将头发盘起,身着深蓝色棉袄,一个人在房前屋后和自制土灶前忙活着,在后期配置的清新纯净的背景音乐中,偶尔还能听到肉下锅的滋啦滋啦的声音。巧合的是,与李子柒一样,滇西小哥目前被观看次数颇多的一条视频,内容也有年货制作过程——《炼猪油、炸油底肉,提前准备过年菜》。   从中看到了什么?是生活着的中国文化。他们的视频聚焦最能打破文化圈层的美食,却又不局限于美食,更多体现的是“风物”。从酱腊肉、佛跳墙、重阳糕、桂花酒等中国传统地方美食,到口红纸、蜀绣、窗花、千层底布鞋等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再到贴春联、插艾草、吃月饼等传统节日习俗,李子柒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的方式,讲述着中式生活之美。能砍甘蔗、摘莲藕,会被辣椒呛得流泪,操着云南土话与家人温情互动,滇西小哥的每一帧画面都有对家乡的热爱,看懂这种热爱不需要翻译。   遥远东方郊野里烹饪出的秘制美食,完成了世界对于东方文化的想象;其中描绘的贴近自然、有家人亲密陪伴的生活方式,更是令常年游走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产生了向往。这样的内容,已足够成为外国网友打开视频的理由。而“点击”的动作,或许也验证了华语影视出海专家陈泰然曾经的一个观点:“西方国家对中国这个浪漫而神秘的东方国度,一直抱有各种各样的艺术想象,以及无止境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在此之上,辅以默片的形式。长度控制在5至10分钟,出镜者言语不多,视频标题和字幕都只有简单的中英文介绍。内容好懂,情节简单,在低语言门槛之下,不会中文也能跟着李子柒、滇西小哥一起宁静致远、田园质朴。   加上精良的制作。每个视频从策划到完成,都舍得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李子柒曾坦言,有些视频一拍要拍8个月,中间许多技能是她后来学的,比如为了拍“活字印刷”,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为了做拉面视频,花了两个月时间向师傅学习,终于以“二细”的标准完成视频录制。   于是,这才有了李子柒、滇西小哥在海外平台上的高点击量和高完播率,也才有了海外媒体“滇西小哥的频道让世界迷上了云南”的赞美。虽然也有一些杂音存在,但我们的问题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至于谁能成为下一个“李子柒”,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考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堇)

银保监会: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1日讯 (记者 陆敏)近日,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做好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必须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实现稳中有进、标本兼治。必须区分情况分类施策,要按照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实行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必须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管,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各种市场问题。   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但是风险形势依然复杂,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认真应对,妥善处理。会议强调,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压实各方责任,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和政策指导。继续拆解影子银行,特别要大力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防止死灰复燃。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严格执行授信集中度等监管规则,严防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对违法违规搭建的金融集团,要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做好资产清理,追赃挽损,改革重组。深入推进网络借贷专项整治,加大互联网保险规范力度。继续努力配合地方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做好银行保险机构压力测试,完善应对预案,稳定市场预期。   会议指出,要做好“六稳”相关工作,推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资金更多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抓紧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要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20%。强化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重点纾解有市场前景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高于所在省份贷款平均增速。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出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覆盖面与渗透率。   会议要求,必须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导银行理财和信托业稳妥转型,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在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和机构体系的同时,为资本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以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类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健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扩大巨灾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大力改善股本结构,鼓励主业突出、管理先进、具有优良记录的境内外专业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全面加强资产和负债质量监管,在现有五级分类基础上,细化分类规则,提高资产分类准确性。尽快制定负债质量监管办法,提高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负债的稳定性和匹配性。探索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恢复与处置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确定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

消费升级带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 粮食消费已从生活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   □ 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等趋势明显   □ 加速推动粮企“走出去”,培育国际大粮商   如今,走进大大小小的粮油批发市场、超市,或者登录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各种品牌的粮油产品琳琅满目,能够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需求。   为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粮油产品供给质量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粮油产品需求,促进粮食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粮食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军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阶段。我国有着近14亿人口的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收入增长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粮食消费已经从生活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   然而,粮食供给能力和水平与不断扩张和升级的消费需求不匹配,导致需求潜力和消费潜力得不到完全释放。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把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总投资750多亿元,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检体系和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通过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着力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粮食产业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   虽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粮食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品质总体不高,优质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偏少,有效供给仍然不足,亟待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需求和消费潜力。   李军认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粮食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   相统一。要以优质粮食工程作为抓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文章,推动粮食产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粮食产业经营主体数量多、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创新能力不足,靠“吃政策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和科技人才不强,导致产业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政策不完善,优质优价的粮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支持力度仍需加强,税收优惠政策仍需要完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等。   “要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改变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产业转型升级不到位的情况,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推动粮食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粮食产业增长内生动力,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涂圣伟说。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充分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过去我国粮食供给有很强的内生性,主要是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适度进口”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积极推动粮食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国际大粮商,增强我国对全球粮食产业链的掌控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河北加快布局数字经济 动能转换“新”中有“数

  近日,河北固安产业新城再传创新捷报: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成功开发出发光波长达到460纳米的深蓝光新材料,实现相同色度下,业界最高发光效率。   “我们采用热活化敏化荧光技术,开发出了这种新材料。”固安鼎材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任雪艳介绍,该项产品技术有望极大改善OLED显示面板的性能,为新一代OLED显示技术提供材料基础,推动解决国内显示材料研发“老大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作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截至2019年底,固安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拥有维信诺(固安)、京东方(河北)等高新技术企业8家,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目前,固安产业新城汇集了30多家新型显示产业企业,新型显示产业类项目总投资超过了300亿元。   固安新型显示产业的崛起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缩影。2018年以来,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科技创新、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发展,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河北省在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19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同时,河北创新主体数量猛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000家以上,总数突破7000家,是3年前的3.5倍。   目前,河北省的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正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六大工程有力推进,氢能、太赫兹、超材料等未来产业加紧布局。特别是随着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石家庄市的举办,众多业内人士对数字经济在河北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的作用寄予厚望。   “我们将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河北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表示,将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8年,河北省数字经济规模为10452亿元,占GDP比重扩大到29%。   2019年,河北省密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5G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在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河北签约项目约150个,总金额超过1500亿元。   在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超男看来,数字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早在10年前,周超男就在河北廊坊市投资建设了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目前,这个项目已建成22.5万平方米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和33万平方米的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成为了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布局中的重要节点。   河北省数字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已形成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5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智慧城市、数字社区、智能工厂建设涌现出一批亮点,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河北省省长许勤介绍,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河北将加快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智能显示、通信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加力、跨越发展;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5G+赋能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宋美倩)

2020年物价不存在全面上涨基础

尽管2019年物价涨幅调控面临多重困难和压力,但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国内物价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专家认为,下一阶段应加强市场运行分析、趋势研判和预测预警,做好重要时段重点商品供给保障,努力实现物价平稳运行,为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空间。2020年,宏观政策将以稳为主,在扩需求、稳增长、稳就业上发挥更大作用,物价有望保持平稳运行——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4.5%,同比涨幅与上个月持平;PPI同比下跌0.5%,环比持平。   从2019年全年看,CPI同比上涨2.9%,顺利完成2019年年初确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PPI同比由2018年上涨3.5%转为下跌0.3%。   专家表示,尽管2019年物价涨幅调控面临多重困难,但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国内物价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应加强市场运行分析、趋势研判和预测预警,做好重要时段重点商品供给保障,努力实现物价平稳运行,为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空间。   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2019年,受部分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影响,CPI同比涨幅由年初1.5%逐月走高,11月份和12月份涨幅均为4.5%。不过,CPI全年同比涨幅为2.9%,符合全年CPI同比涨幅3%左右的调控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上月相同,表明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表示,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回落1.7个百分点,仍是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约影响CPI涨幅3.43个百分点。   在食品中,鲜果价格同比下降8.0%,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同比涨幅在7.3%至20.4%之间,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97.0%,涨幅回落13.2个百分点。   12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1%、1.8%和0.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7%。   从环比看,12月份,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4%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8%转为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在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出现积极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猪肉陆续投放,进口量有所增加,猪肉供给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价格由上月环比上涨3.8%转为下降5.6%,影响CPI下降约0.27个百分点。在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下,牛肉和羊肉价格环比涨幅分别由2.8%和1.3%回落至0.1%和0.2%,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由上涨4.3%和3.6%转为下降4.9%和1.9%。鸡蛋供应充足,价格下降5.5%,降幅扩大4.8个百分点。   在非食品中,受调价影响,液化石油气价格环比上涨4.0%,汽油和柴油价格均环比上涨1.4%。   “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上升,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导致CPI新涨价因素持续走高,推动CPI处于较高水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说。   在PPI方面,12月份PPI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涨0.3%转为下降0.2%。   猪肉供给有保障   从2019年各月份CPI看,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是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的重要因素。   2019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市场供应略有偏紧,导致价格稳步上涨。为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措施。   据介绍,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出台了一系列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例如,调整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缩短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发放时间等。其中,冻猪肉储备是国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2019年3月份,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启动,地方收储同时开展。一定规模的冻猪肉储备,为开展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中秋国庆期间,中央分3批合计投放3万吨中央储备,部分地方也组织进行了投放。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不久前中央又组织投放5批中央储备,合计约13万吨。全国大多数省份及主要城市也结合当地市场形势,联动进行了投放。   通过上下联动密集投放冻猪肉储备,增加了猪肉市场供应,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维持了猪肉市场价格相对平稳运行。最近一个多月来,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贸市场猪肉(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保持稳定。...

迎花市 花农忙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舒霞) 今年的迎春花市将至,南沙本地的花农也正忙着种植、销售今年的年花年桔,迎来一年辛勤劳动的收获。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年桔田间收购价格较往年有所上涨,而菊花等常见的年花价格则变动不大。除了在本地销售外,南沙产的年桔还卖到了珠三角各地。目前,花农们完成了辛苦的培育种植工作,正焦急地等着各个迎春花市开放,让自己种植的年桔年花走向千家万户。 在大岗镇东流村内,一片摆放满了菊花盆栽的田地成了周围的亮丽风景。东流村村民周伯在村里种了十几年的菊花,主要在大岗迎春花市的档位内零售卖出。“今年我在大岗花市拍到了3个档位,用来卖自己种的菊花。”周伯告诉记者,今年的菊花等年花价格变动不大,但由于他是零售卖出,具体价格还是要等到花市开市才能最终确定。 “我是从中秋之后开始种植菊花,今年秋冬雨水稀少,同时阳光充足,我们地里的有些菊花提前开花了,对我们花农来说是个麻烦,但是幸好大岗迎春花市过几天就开放了,我们可以立刻拿过去卖掉。”周伯告诉记者。